京城近觀 |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能吸引多少遊客?
05/08/2024
申遺12年,北京中軸線終於在今年7月底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在旅遊旺季的7月傳出這個好消息,可謂對北京旅遊業又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北京共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和大運河,中軸線上的故宮和天壇本來就是世界遺產的一員,為什麼中軸線還要再申請成一個獨立的項目?北京的中軸線到底有甚麼特別?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及其作為社會和政治中心對中國社會發揮持續的作用,認為這一世界遺產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其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世界上現存最長、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這條城市軸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的元朝,全長7.8公里,是世界上現存最長、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與脊樑」。自元大都時期便開始形成,「北京中軸線」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展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從元、明、清到現代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發展演變。
「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衝區面積4542公頃。
天安門廣場是「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黃燕明攝)
如果從空中的適當的高度俯瞰,能清晰地看到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中心是故宮,為人間皇帝的居處,旁邊「左祖右社」,左為太廟,右為社稷壇;南有先農壇,北有景山,南至永定門城樓,北至鼓樓、鐘樓。這條中軸線,區別了北京和世界上所有城市的不同之處。建築大師梁思成這樣描述,「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中軸線向西偏斜2度,主流認為象徵元朝兩都聯繫
關於北京中軸線有一個冷知識,雖然中軸線看起來是正南正北,但其實並非如此,而是略微向西偏斜了2度。這一偏斜之謎,引發了無數的猜測和探討。最主流的一種是「兩都連線」說。這個觀點認為,北京中軸線的偏斜是為了與元上都(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形成直線連接。中軸線的延伸線與元上都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基本能連成一線。這種設計可能是為了體現兩都之間的聯繫,象徵元朝兩都制度下的「冬都」與「夏都」之間的統一。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軸線的偏斜是由於地理因素造成。在元大都建設初期,可能由於東城牆外存在低窪地形,迫使城牆向西收縮,導致中軸線相應西移。為了避開積水潭的水面,施工者採取了讓中軸線南段不變、北段西移的權宜之計,從而形成了今天中軸線偏斜的現狀。此外,還有風水學說、技術誤差說等等,但技術誤差並不足以解釋為何偏斜角度如此精確且系統,更多人認為這是基於特定政治或文化原因故意設計成偏斜的形態。
皇史宬、太廟附近民居實現全部騰退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工作歷時12年之久,實在是漫長的過程,申遺工作毫不簡單,皇史宬、太廟、社稷壇附近,在申遺成功之前,一直都有居民居住,北面的德勝門箭樓南側和北側公交場站本是交通樞紐,這些地方都需要實現全部騰退,以實現對北京老城整體保護。中軸線的南段遺存「空白」,需要推進考古發掘研究,直到取得正陽橋、天橋、南段道路遺址的重大發現。
中軸線的中心南面是正陽門,是北京老城唯一剩下完整的城門,遊客不能上樓參觀。近年進行了正陽橋遺址的考古挖掘。(黃燕明攝)
中軸線上的一些地方至今備受爭論。如中軸線上的南面起點是永定門,永定門曾在1957年被拆掉,2004年,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根據民國時的測繪資料而復建。雖說是原址復建,但也只是復建了城樓,箭樓和甕城並沒有復建。原因是原基址有一部分在河道裏,完全復建的話城樓在河道的部分是懸空的,會形成「半空中樓閣」。就算是只復建城樓,也佔用了一米多寬的巡河道路。在不少人眼中,永定門只是個全新的複製品。
今年以來,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發力,外國人來華旅遊熱度持續攀升,「city不city」繼續在社交媒體之間流行,相信北京中軸線將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新賣點。有人認為,在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行走,不是簡單的觀賞過程,而是視覺的震憾,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還鄉之旅。近八百年,故宮南北綿延的中軸線,都將整個城市貫穿在一起,既是地理上的團結為一,也在意識上將整個城市、整個中國聚結在皇權腳下。昔日的輝煌與繁華,今日的浪漫與唯美,仍然穿越時空。
撰文:經濟通駐京記者黃燕明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