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通縮壓力加劇,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跌幅擴至0.8%,創14年之最。雖然農曆新年延至2月才到臨,的確難免略誇大眼前挑戰,但官方連月來指CPI下滑僅「短期現象」的研判,恐會愈趨難以取信於民眾和企業,有礙提振消費和投資,令經濟有掉進惡性循環之虞。
市場期望,物價數據不如人意,終可促使中央政府面對現實,果斷全方位加碼救市。
CPI按年跌幅擴至2009年9月以來最差,重要癥結是兔年1月下旬展開,但如今龍年卻待到明天才開始,令國統局最新數據驟然失卻大額節慶消費的動能。
從正面角度看,1月消費物價比12月高0.3%,連升了兩個月兼且有所擴大,算是好苗頭,反映官方現有刺激措施,能收一定效用。
不過,市場整體仍是偏憂慮。首先,今年的「春節錯月」現象,經濟師早有考慮,惟1月CPI的按年跌幅,仍明顯差過預期0.3個百分點。而且,CPI去年7月初見按年倒跌以來,只曾1次重回正數,現已連續4個月負數,明顯反映需求和信心不足。
亟需明顯轉勢 防範延遲花費
除非出現較明確轉勢,當局只會日益難以阻止社會的通縮預期落地生根、循環往復。無論官方研判如何,只要消費者覺得物價將下行,足以決定提升儲蓄、減少消費;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利潤降低,且預計價格繼續下挫,也會縮減投資,並壓抑人力成本,結果消費和投資均將下降,拖累經濟放緩。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析,經濟復甦遜預期、食物及能源成本走低,以及股市樓市雙雙萎靡,全部有份導致物價不斷走弱。顯而易見,中央政府愈遲跨部門揮出組合重拳,治固疾、穩信心、振內需,未來愈可能事倍功半。
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上月表明,要將維護價格穩定及推動價格溫和回升,作為貨幣政策重要考量。以當前內地物價之低,人行確有充分空間再放寬貨幣政策,經濟師多促請盡快減息降準,但正如國基會提醒,一旦需求側刺激不足,也會形成下行風險。
放水或有後遺 補貼消費直接
有別從供給側「放水」鼓勵投資,有機會加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折射的產能過剩問題,隨時妨礙通脹回暖,分析師指出,派發現金或消費券刺激大眾花錢,可直截了當煞住物價跌勢,只是決策者至今一直抗拒直接補貼。
穩住物價與促進增長兩大目標相互關聯,所需藥方卻稍有不同,但若要同時提振信心,已再沒餘裕拖沓用藥,持續消磨公眾耐性。國統局既明確點出,豬肉、鮮菜及鮮果價格大跌,貢獻了上月CPI按年降幅的9成多,那麼農業農村部是否可以出手調節供應,又或進一步提升國家儲備,爭取農畜物價止跌靠穩?
自內地去年下半年經濟復甦顯著減慢,雷聲大、雨點小是外界對中央救市政策的常見觀感,但中央匯金出資買基金、中證監撤換舵手等連環新措施,似乎成功穩住了財金市場情緒。要爭取物價重返正區間,官員不妨展現同等決心,促成民眾、民企和外資一同積極配合。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