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4/2019
關愛子女 勿變溺愛
有調查發現,約7成受訪者認為「養兒防老」這個中國傳統觀念已不合時宜,更有四分一的受訪父母仍供養成年而非在學的子女。香港生活的確不容易,任何成年人都有支配自己財務的權利,但如何看待自己的責任,尤其是在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今時仍有一套被社會廣泛接受的觀念。
該調查發現,約千名的受訪成年港人中,有67%認為「養兒防老」不合時宜,26%的「60後」及「70後」父母,更曾經或持續為成年的非在學子女每月提供生活費;9%會為子女支付置業首期。另一方面,逾半的「80後」及「90後」的受訪者都沒有信心,儲足退休儲備。
此外,有理財顧問指年輕人不善理財已很普遍,「碌爆卡」借錢還債並不罕見,更有個案從21歲起向父母借錢還債,並持續20多年,欠債高達百萬元!這個現象及極端個案,都令人覺得「養兒防老」的不切實際。
事實上,「積穀防飢」、「養兒防老」只是反映着過去傳統農村經濟下,長者根本沒社會保障而要由兒女或家庭自己供養的現實和觀念。但到了21世紀,不但上述觀念不切實際,還出現「啃老族」、台灣稱之為「尼特族」,即「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都是泛指23至30歲,無業或非在學,擁有能力卻不願就業的年輕人,他們需父母供養或經濟照顧。
以上受訪者提及的供養及儲備情況,當然不會全都是由啃老族而來,但已反映了香港部分父母愛子女之心太切,以為可永遠為子女提供一個溫室,但這可能已是先進國家或地區的趨勢。過去,美國普遍父母還可以讓子女完成大學畢業後獨主,自創天地;現在卻愈來愈多青年從城市回歸父母在鄉村的老家,或會更為「宅男宅女」提供了生力軍。有此現象,部分是青年好逸惡勞,不願打拼,部分是因父母溺愛,而生活逼人,市場環境難以競爭也是現實。
競爭大,青年更要努力、自律,而非碌卡揮霍,讓父母「找數」;生活遇上挫折,退歸老家,相信任何負責任的父母都樂意為子女提供庇蔭,但碌卡百萬而不想負責任的子女卻想苛求父母為他們負責?
作為父母,今天縱使你可為子女還債,但百年歸老之後,誰又可代他們清還卡數?因此,支持不等如溺愛,父母永遠要支持而不是溺愛子女,否則反而害了他們。
在筆者眼中,代子女付首期是溺愛;而抵押了自己的樓,借錢代付首期更是大溺愛;而完全替他們供樓,讓子女免供更是無可救藥的溺愛。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