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8
鬆綁吸才助創科
政府公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招聘境外人才,提供更便捷的途徑,以延攬創科專才,有人就怕人才來港會搶港人飯碗。其實,以香港的條件,起步既遲,吸引力又不夠,還要諸多顧慮?環球創科競爭,關鍵在人才,延攬人才要愈少限制愈好。
這項先導計劃規定申請的公司每聘請3名境外人才,便須同時聘用1名本地全職僱員及2名本地實習生,以顯示培育本地人才的構想。用人才來提升香港創科水平,並帶起相關產業相信會有效,但若因要避免被人批評為引進外人搶港人飯碗,而要求公司須以「一對一」等額聘用,便仍未真正鬆綁。
香港搞創科,要有產業生態及政策配合;學者做科研則需要環境、氛圍及相關配套。筆者聯想到近來較具爭議的內地學者施一公。他是內地結構生物學家兼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已在美國從事教學及科研的工作,為應母校清華大學的邀請,10年前,他不惜放棄每年逾千萬美元的科研經費,回到清華,還帶同原本在美國的學生一起回去,而每年薪酬卻只有60萬元人民幣。不但薪酬微薄,他的學生更陸續因待遇問題而星散。最近施一公向清華請辭,並即將執掌西湖大學。對施一公的抉擇,內地學術界及高等教育界都有不同看法,也頗具爭議性,但他的抉擇對香港吸納科研及創科人才很有啟發。
吸納人才要全方位起動︰創科人才考慮到一地發展,除了待遇之外,他們通常還有其他考慮。馬來西亞對這類人才逗留期限的要求就較寬鬆,筆者知道一個例子是,每年他們只需要留馬最少6個月便可,而且還會獲政府發放300萬美元作研究經費。至於其他如空氣質素、人才的住屋、子女教育安排等,這些方面,相比鄰近國家或地區,香港實在有太多的改進空間。
合作團隊︰頂級專才通常都會有自己的研究團隊。雖然計劃規定,每間機構每年最多可獲發100個配額,但若有龐大團隊的需要,尚宜寬鬆處理。
這個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應連「三拖一加二」這個招聘規定也取消,才可真正為公司鬆綁。只要延攬得頂級創科專才,知識便有機會轉移本地,同時創造就業機會。
現在業界總覺得會被人「搶飯碗」,其實,計劃已對相關學歷有規定,而僱主亦應會選他們認為「最好」的人才。奉勸那些人不要再把思維、眼界關進思想的鐵籠裏,坐井觀天,反而要虛心向別人學習。「自己唔夠料,怕被搶飯碗;以前笑阿燦,今時變港燦」,擴闊胸襟,提升眼界,認人為師,才不至成創科港燦,坐失時機。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