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2017
增加醫護 保兒童安康
香港保護兒童會的專題報告指,本港每1萬名兒童只有5名兒科醫生,即醫生及兒童比例是1︰2,000,顯示香港對兒童健康的保障並不足夠。其實,除兒科醫生外,其他醫生也不足夠;不但政府需要盡快增加醫護人手,整個社會尤其是父母,也要提升家庭健康、衞生的意識和知識,盡量做到全民健康,才可應付醫生人手不足的挑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組織的成員國平均每萬名18歲以下兒童,就有8名兒科醫生,日本更有8.2名,而南韓則有6.6名,但香港卻只有5名,在OECD近30個成員國中,排第20位。事實上,本地逾40間公營醫療機構中,只有10餘間設兒科或兒童及青少年專科服務,平均每千名兒童也僅1.5張病床,有6個分區更完全不設兒科病床,可見兒童公營醫療服務嚴重不足,更被忽視。
不少專科,像老人科、內科、腫瘤科等,醫生人手其實都相當緊絀,而兒科之所以更需要關注,是因嬰幼兒,甚至是個別病童,都不能準確表達感到不適的地方或有甚麼不適、感覺如何等,他們更需要兒科醫生透過臨床觀察病童的蛛絲馬跡,花時間耐心診治。
為應對醫生人手不足,最新的《施政報告》聲稱政府將確保醫療人手的長遠供應,並曾3度增加本地大學醫科學額,也預視到醫療服務足以吸納新的醫科畢業生,但事實擺在眼前︰醫生,就是不足夠。
供應上,本地醫科生培訓既然難以立竿見影,政府就好應積極按需要,考慮註冊、聘請非本地受訓的醫生來港提供公營醫療服務。需求上,政府亦應審視內地來港求醫的情況,尤其是18歲以下的病童,包括「雙非」兒童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若一地的公營醫療須以照顧本地病人為主,政府對內地持續來港的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就不妨透過特高徵費,以遏止跨境求醫的做法。至於私人醫療機構,境外病人除了須付原定費用之外,政府也可積極考慮,透過私營機構向這類病人額外徵稅。
春、夏兩季,傳染病及致命傳染病流行,例如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輪狀病毒、猩紅熱,以至肺結核等,對沒有衞生意識,而抵抗力又較弱的嬰幼兒童威脅就最大。「上醫治未病」,筆者主張「把社區變成醫院」,衞生署除了要加強公眾教育外,家庭醫生也要守好醫療「第一防線」,而父母照顧好子女是天職,故不但要加深認識兒科疾病,而且也要提升健康和衞生意識,預防子女生病,才算是盡了父母基本責任。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