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2017
程度有別 因材施教
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擬轉為直接資助中學,不少人只著眼於港華日後的收費會否影響到基層男生的入學機會,但社會不應只關注學生家境,還要視他們的能力和興趣,若政府在教育上繼續固執泛平均主義,只會令更多家長投不信任票。
港華轉直資,已列3原則︰讓家庭經濟條件稍遜的學生都能入讀;因材施教;定較低學費。3項原則中,有兩項關於學生家庭經濟,以避免港華成為「貴族學校」,相信這是港華所有持份者的良好願望,也符合社會期望,值得讚賞,但日後現實是否如是,可拭目以待。
港華要轉直資有其原因。直資學校在多個範疇都享有較大的彈性,而不少學校由津貼轉直資的最大原因,是要重新掌握收生權,這是學校對政府在教育上實行泛平均主義,以行動無聲抗議。
除極少數的學校會以一盤生意去辦學,大部分學校都有宏大辦學宗旨,金錢利益並不在考慮之列。早年由西方傳入,有西方宗教背景的學校,都對本地教育影響甚深,傳統名校也多有這類宗教背景,以至後來才有佛教、道教等宗教團體辦學。
港英政府曾也因應社會需要,興辦官立學校,成為宗教團體辦學以外的另一類學校;其後又有慈善團體等參與辦學,當然還有其他極具政治色彩的中、小學。筆者可謂「躬逢其盛」︰幼稚園、初小讀國民黨導群學校,學生每天要站在指定位置做集體操,很有國家機器的集體意識,集會要聽三民主義;後來讀農圃道官立小學,小六時又到左派的勞工子弟夜校和有宗教背景的青年會書院補習英文;中學則升讀官立伊利沙伯中學,筆者這「教育組合」就反映當年學校的各個派別。
今時家長選校,未必會太在意學校背景及其辦學宗旨,反而會看能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所謂「材」是無論子女甚麼資質,都會要求學校塑造成「精英」。
社會要真正接受每個學生的資質、能力有個別差異,香港的學校不應只有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也不應只有DSE學校和IB學校、官津學校和直資學校,而是要有一些能為不同能力和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模式予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政府要面對教學現實,深入了解學與教的實際操作,並容讓一般官津學校,根據學生能力,分類而教,否則,一味泛平均主義,不同程度的學生,同派一校,便只會造成資源錯配,我們反對標籤,但當學生程度真有不同時,我們是應分類,因材施教,才可以教學有成。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