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2 10:09:50
「伯樂」發掘社會企業家 謝家駒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戴志登(Bill Drayton)是美國人,管理顧問出身,曾任美國政府高官,後來創辦一個新型組織「愛創家」(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在世界各地發掘及支援社會企業家,影響巨大而深遠。
2005年,《美國新聞及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推選戴志登為美國25名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他亦是公認為最早採用social entrepreneur一詞的人,那是1972年的事。 戴志登出生於紐約市,雙親是來自澳洲的移民,父親是個探險家。畢業於哈佛大學,留學英國,在牛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回到美國後,進入耶魯大學法律學院,取得法律博士學位。
創辦新機構「愛創家」
畢業後,戴志登加入麥肯錫顧問公司當管理顧問,長達十年之久。之後加入美國政府環境保護署擔任副署長一職。在環保署期間,他開創了多項創新的環保計劃,其中最為人樂道的是「排碳貿易」(emission trading),即以法例來規定個別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額。
對戴志登來說,1980年是轉捩性的一年。他決定離開官場,去創辦一個全新的機構,這個機構的創辦本身就是一個創新,世界上從未有過這樣的一個組織。 它的名稱也很特別: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Ashoka是印度公元三世紀的君主,用武力統一全國後,放下屠刀,推廣一連串社會福利及經濟發展政策。 1980年戴志登以5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愛創家」,時至今天,每年的運作費用達4000萬美元,在全球共有25個辦事處,僱用超過200名職員,有數以千計的義工支援它的工作。
愛創家的運作模式很簡單:在世界不同地區物色傑出的社會企業家,通過一個嚴謹的篩選過程,推選他們成為Ashoka Fellow,fellow一字很難翻譯,既不是「會員」,又不是「院士」,也不是「資深會員」,所以乾脆譯作「愛創家成員」。 這些成員都是開創了一些嶄新的方法,去解決當地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諸如教育、環境保護、衞生、吸毒、人口販賣等。
挑選成員的過程往往達一兩年之久,因為所用的標準極其嚴格,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嶄新意念──前所未見的做法;
二、創業精神──從無到有的開拓;
三、創意──不斷更新及突破;
四、社會效應──包括可以不斷擴大規模及推廣至其他地區;
五、道德品格──無可置疑的品格。
成員當選後,愛創家為他們提供三種支援。首先,提供三年的基本生活津貼,讓他們能專注於事業;其次,專業服務的支援,包括管理顧問、法律、市場推廣等;第三,每年兩次的大型聚會,讓世界不同地區的成員可以聚首一堂,互相切磋、學習、啟發甚至合作開拓新的服務。
從1980年第一個成員被選出後,至今已有3000多名Ashoka Fellows,分布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大及最緊密的社會企業家組織。 這些成員的個人及集體力量推動着全球性的社會企業家運動。很可惜,在大中華地區暫時還未有愛創家成員。
人人皆為促變者
2005年,就在愛創家成立25周年之際,戴志登為此寫了一篇長文,深刻反省及總結二十多年的經驗,文章題目便導出了結論Everyone a Changemaker:Social Entrepreneurship's Ultimate Goal(〈人人皆為促變者:社會企業精神的終極目標〉)。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結論,主要是因為:
一、戴志登發覺世界各地成功的社會企業家都是出色的「促變者」;能夠通過創新的方法去解決或大大紓緩一些迫切而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戴志登亦發覺到這些社會企業家不單止自己是個促變者,而在整個促變過程中,啟發了大量不同界別、階層的促變者。
三、因此戴志登認為社會企業家的最大作用及貢獻,並不是他創造了多少社會急切需要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他能夠感染及啟發多少人成為促變者。 正因為這些啟示,戴志登以「人人成為促變者」(Everyone a Changemaker)作為愛創家的願景(Vision)。
謝家駒
仁人學社主席
原文刊載於《信報》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