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00:00:00
帶領窮人乘毯而飛的企業 蔡美碧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回顧過去,社會上很多問題都是靠名不經傳的創業先鋒挺身而出,一步一腳印地實踐有效或嶄新的解決方案。
印度有一家蜚聲國際的私人企業──齋浦爾地毯有限公司(Jaipur Rugs Co Pte Ltd),這間家族企業之所以備受注目,並不是因為它的業績特別出眾,而是它給當地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給企業家、經濟學家帶來的重重反思。該公司把社會責任列為己任,把這使命與其商業架構融而為一,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商業運作模式。
齋浦爾(Jaipur)是印度西部大省拉賈斯坦邦的首府,歷史悠久,典雅、古老的粉紅色建築物讓它享有「粉紅色城市」之美譽。在拉賈斯坦邦,編織地毯是門世代相傳的手藝。
齋浦爾地毯是印度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商和出口商之一,主要以設計和生產手工打結真絲羊毛地毯和手工膠背地毯為主。產品通過了多項ISO認證,出口至二十多個國家。該公司僱用300名員工,在印度10個邦中設有22間分公司,透過承包合約聘用2.8萬名編織工匠和1.2萬名生產工人。
打破傳統剝削模式
創辦人曹夏利(N K Chaudhary)生長在一個普通家庭,性格沉默內歛,喜歡閱讀和思考。1978年,剛成家立室的曹夏利由兩台地毯織機開始了地毯生意。創業之初, 曹夏利經常騎著單車上山下鄉採購原料,還在紡織工匠家裏吃飯度宿,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竅門。他在領略到紡織藝術之餘,還看到殘酷的現實:工匠依賴承包商才接到工作,報酬卻僅可餬口,沒有工作的日子便望天打卦,全家捱餓。曹夏利決心改變剝削式的傳統運作,與工匠共存共榮為目標,為這些手藝精湛的人帶來更好的生活。他逐步組織貧困地區的窮人,訓練他們成為紡織工匠。
在1986年,他取得政府資助,在古吉拉突邦成立紡織廠,並購入20部單車和兩部吉普車,帶著員工攀山涉水,提供原材料和直接支付合理的工資給工匠,取締承包商的剝削。曹夏利一反印度的階級觀念,他視工匠為大家庭的一分子,經常在工匠家裏度宿,令他們重拾尊嚴和信心,更專心樂意地工作。曹夏利生意眼光敏銳,他利用鄉間的低廉勞工成本和優質的傳統手工藝品,致力開拓出口市場,創造競爭優勢,賺取高毛利,令公司茁莊成長。在2008年,該公司的營業額超過2100萬美元。業績穩步上揚,公司也可以僱用更多工匠,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雙方都獲得長足的發展。
培訓工匠成為創業者
1991年,曹夏利響應拉賈斯坦邦政府發展手工業的政策,將公司總部設在齋浦爾。曹夏利一直心繫社會,他的願景是幫助「每位工匠成為創業者」。終在2004年,他成立了非盈利組織齋浦爾地毯基金會(Jaipur Rugs Foundation),旨在連繫散落在偏遠鄉村的地毯從業員;幫助工匠提高技能,學習商業技巧,成立草根和集體企業,改善生活。大部分工匠都是貧下婦女,基金會為她們提供教育、理財、衛生和自理等培訓,直接改善婦女和這些家庭的生活。
由於地毯製造是勞工密集的行業,多年來僱用了不少童工。該會致力杜絕童工,基金會還提供小額貸款,讓工匠能購買紡織機或其他資產。截至2011年,基金會的專案已讓3000名工匠受惠,計劃在未來5年將惠及1萬名人士。
曹夏利認為商業不僅是盈利之來源,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讓人們的天賦得以良好應用的管道,也是服務社會的平台;只有這樣,盈利才會自然而來。他更認為盈利不是一連串的數字,而是包括不同的社會價值。
在傳統的想法中,貧苦人士是需要援助的,但曹夏利卻把他們改變成最重要的生產力來源。這個成功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扶貧不是慈善活動,不要把貧困群體看作受害者或社會負擔,而是實在地賦予教育、謀生技能和當家作主的能耐給活在底層的人, 並發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成為有活力、有創造力的生命企業家。
基金會成立以來,在印度成為最優秀的非牟利組織之一,屢獲殊榮。 曹夏利亦獲頒發2011年「Villgro社會企業獎」;2011年「印度的驕傲大獎」和2012年印度的「社會影響力大獎(企業類別)」等。
作者:蔡美碧
仁人學社創辦人及副主席
(摘錄自信報2013年7月20日)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