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2023
中國有無糧食危機?
去年因為俄烏戰爭、極端天氣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不少國家出現糧食危機,食品價格飛漲,港人應可感受到。北韓22年來首次連軍糧也要削減,人民還要上繳「愛國糧」;美國則在不少地方都缺蛋,一蛋難求。中國同樣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受到威脅,並非可以高枕無憂,但中國總算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
(CNS)
有些數據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中國的耕地本就不多,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要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2009年全國第2次國土調查,發現中國共有20.3億畝(15畝等於1公頃,即1萬平方米),但2019年的第3次調查,卻只剩下19.179億畝,總共縮小了5.52%,離中央政府多次要力保的18億畝紅綫,又近了一步。耕地的減少,與工業發展、基礎建設及城鎮化等等佔地活動有莫大關係。
我們若看外貿數據,一樣感到壓力。在2003年,中國穀物的淨出口是1986萬公噸,但到了2021年,盈餘卻變為逆差,穀物進口比出口多了6205萬公噸,變化不可謂不大。中國是否不靠輸入糧食便有糧荒?我算過一下,2003年穀物的自給率是105.6%,糧食有盈餘,但2021年的自給率看起來是91.1%,並不完全自給自足。
《誰來養活中國》多漏洞
按照經濟學邏輯,某些產品要輸入,是十分正常之事。例如中國種植大豆,單位成本比從外國進口足足高出3成,何不把土地建成工廠,多賺外匯去買糧?不過,在世局動盪、戰雲瀰漫的國際環境下,糧食供應是否安全、會否被對手卡脖子,便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事實上,中央政府歷來都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談與農業相關的問題。1995年環境研究專家布朗(Lester Brown)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直指中國的工業化會使她的耕地被大量消耗掉,最終糧產不足支持她的人口,從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此書立論大有漏洞,忽視了科技對增加糧產的巨大作用,亦不懂市場力量會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及土地的投入,不少經濟學家對此書已有批駁,但他提出的警號,與中國人的居安思危想法一拍即合。
認識中國的都知道,歷代若有糧荒出現,社會必有不穩,直接威脅國家安全,中央政府不會不防。
我們若看另一組數據,卻可以樂觀不少。沒錯,耕地面積是下降了,但播種面積卻是增加了。從2003年至2021年,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增加了10.67%,2021年達至25.3億畝,同期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也上升了18.33%,穀物的播種面積更上升了30.42%。為何播種面積大於耕地面積?因為同一面積,每年可以超過一造。
去年糧食產量破紀錄
更重要的是產量。2022年糧食產量破了紀錄,達到68,653萬公噸。這是甚麼概念?這等於人均每年972斤糧食,亦即每天2.66斤。猶記得40多年前回大陸旅遊,吃飯要算糧票,一大碗飯便是2両米,我一天頂多能吃下3碗,即6両(1斤是10両),今天更吃不下這麼多。2.66斤是13大碗飯,離饑荒遠得很!若與過去作比較,2003年至去年,糧產共上升了59.4%,人口才增加了9.6%,糧食安全比20年前進步多了。
為何人均要耗掉這麼多糧食?糧產增加了這麼多還怕不夠安全?這主要是因為現時中國人民食物的組成比前複雜得多,君子食不厭精,吃的肉大量增加了,而飼養牲畜需要多得多的食物。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人民收入持續上升,人均糧食消耗量會因肉食的增加及食材的浪費而不斷爬升。但若糧食價格高企,肉類會變得昂貴,那麼肉類的消費量會減少,可省回一些飼養用的糧食。
農產新技術顛覆傳統
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的農產技術進步神速,沙漠變農田、海水種稻、雜交水稻等等例子,使人眼花繚亂。我曾參觀過一些高科技農場,但覺其顛覆了我們對傳統農業的印象。
近年中國進口的糧食不少,而中國人口卻有減少,我猜測部分糧食是被儲藏起來當儲備。這是理性的做法,若有戰事,手中無糧,怎會不慌?多少儲備才夠?這並無精準答案,但我相信夠兩年用的糧食,便較為安全了。
中國已不是6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中國,我們雖不應掉以輕心,但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並不尖銳。
(本文原載於2月24日《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