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17
檢討經營點 優化美食車
美食車自年初陸續登場接受市場考驗以來,反應一直未如預期般理想。無論先導計劃的參與者及公眾,都希望政府能從善如流,聽取意見,加以改善。其實,這類計劃或政策,都要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推出、檢視,再優化,若一味「官僚」,即使點子再好,當新鮮氣氛過後,仍難提振銷情。
作為本地旅遊業新亮點,美食車先導計劃備受社會關注。從構思、門檻、美食創意,以至泊位位置、人流、市場反應等,美食車每一項都可以是公眾的焦點和話題。不過,營商成敗關鍵,仍在於顧客反應,能夠叫好叫座固然理想,但生意人素來實際,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相信絕大部分商戶都寧要「叫座」(營業額)而不取「叫好」(有口碑,但無光顧)。
美食車登場以來,一直有人向政府反映,指定的營業地點不夠理想,人流不足,大部分地點的生意額都不足維持經營開支。
雖然美食車是「先導」計劃,有試驗意味,但應不斷優化,以符合市場實際。政府在聽取參與計劃的商戶「更改指定泊位」意見之餘,還需徵詢其他業內人士,例如熟食小販的意見,看如何才可幫助美食車做得更多生意,例如現在經營商便要自行接觸戶外大型活動的主辦商,尋求合作機會,爭取生意,其中政府有沒有可幫得上忙的地方?包括主動提供資訊和做聯繫、寬鬆處理美食車在活動場地的泊位申請等,這些都是政府在現階段可繼續支持美食車生存的「售後服務」,而非以他們是商業營運為由,推卸責任。
事實上,本欄早已指出,美食車有不少「先天不足」,例如經營門檻高。高達80萬元的基本入場費便不是每一個小本經營者都可以負擔,而且這個開業成本也會令美食定價偏高,同時令這盤生意回本期更長。
門檻較高,自然會令參與計劃的經營商數目較少,要做到美食車「美食零售墟市」般的集聚效應,即使沒泊位局限,也十分困難。商業運作,是市場鐵律︰殺頭買賣有人幹,賠本生意無人做,難怪美食車屢傳有經營商退出。
政策、計劃即使思慮不周,推出後不符市場現實,政府若肯聽取參與者及持份者的意見,願意亡羊補牢,或可轉危為機,但最令人痛心的是,政府很多時只以「長官意志」執行計劃,更以為政策或項目會像預期發展,而毋須顧及市場實際反應,這樣便只會像個別旅遊設施般,因無視遊客的文化差異,而淪為香港長期的負擔、一隻真正的「大白象」。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