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17
改善安老 紓社會壓力
最近,檢討「居家安老」服務的支援,以紓緩患病長者家人在照顧上的壓力,再備受社會關注,公眾也期望今天的《施政報告》會在安老服務方面多加著墨。
先進國家及地區普遍都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威脅,香港的情況是︰20年後,會有三分一人口達65歲以上,而且會愈來愈長壽;2030年,預期長者會逾210萬人,而85歲或以上人口也有近25萬,挑戰之大難以想象。
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只要循著「老、病、死」,這3個人生必經階段去思考,將有不少啟發。
「老」︰對一般長者的安老服務,「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可能已得到普遍市民的認同。除了「有沒有自住物業」這個困擾著不同年齡港人的老問題外,有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會是長者的最大問題,即使沒有長期病患,有些長者若沒家人同住,由於年紀老邁,起居生活也需要有人照顧,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足夠嗎?只透過社福機構或政府部門為長者送飯上門的服務,雖然有,但做得夠好嗎?例如周日及公眾假期,我們還需問一句︰獨居長者就不需要吃飯嗎?
「病」︰病隨老至,自然現象,但困擾有時卻非來自病痛,而是來自診治之前,說的是政府的專科門診服務。患病長者去專科門診、覆診,真可謂勞師動眾,陪診者無論是親友或是院舍職員,動輒都要花上一個半天,可能只為定期覆診、配藥,政府醫護人員可否提供院舍上門應診服務?至少可讓住在同一院舍的幾十位長者及陪診者免卻舟車勞頓、輪候之苦。
當然,我們都知道以上都涉及資源,特別是人手的考慮。假如社會,尤其是本地勞工和相關專業團體,能夠為整體社會設想,以開放態度,思考輸入境外勞工問題,才會令有需要相關服務的長者得以受惠。
「死」︰國際有一個「死亡質素指數」,以量度80個國家及地區民眾在人生最後階段的生活質素,這「質素」是指善終及醫療保健的環境和服務質素、民眾對相關服務的負擔能力等,而香港卻比鄰近的台灣、新加坡、日本、南韓都遜色。假如政府能夠繼續多增資助安老宿位之餘,同時做好寧養、善終的服務,照顧好長者臨終時的身、心、靈需要,好讓他們祥和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其實,今天的《施政報告》若可在上門派飯及醫護人員到院舍為老人家診症兩方面有些具體政策,便已功德無量。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