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2017
善用公路沿線 增土地供應
鑑於短期內港人普遍希望「做業主」的心態難以改變,昨文已探討過要建甚麼類型的資助房屋,今日分析一下如何覓地建屋,哪些土地資源可解燃眉之急。
以昨文提及的標準︰500呎單位以成本價250萬元(呎價5,000元)發售予合資格家庭,7成按揭,2.8%息,供20年,每月供款9,531元,這應是一般中產家庭較能負擔的,而日後這類新建的資助房屋在二手市場轉售的對象,必定是符合資格的家庭,因今時未補地價的居屋價格也會與二手私樓市場掛勾,這正是政府要為合資格市民另闢市場的原因。
不過,即使社會可以凝聚到共識去建樓,「地從何來?」仍是關鍵。現屆政府強調覓地建屋多管齊下,但不少措施都屬嫌小修小補,大手筆的填海和發展棕地,仍是讓置業人士望穿秋水,在這10年建屋大計也嫌太遙遠的情況下,一些現成可行的土地,便應以嶄新而大膽的思維,積極考慮使用,例如新界西沿青山公路一帶、兩旁的山坡地,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土地來源。
這些土地不但鄰近主要公路,符合落成後的交通要求,若以公共交通工具,連接西鐵荃灣西站,積極運用現有的集體運輸系統,就可解決較偏遠居民的交通配套問題,並可望於5至7年間有樓可住。至於細節如交通費等問題,可透過發牌村巴,甚至擴大交通津貼計劃的對象至有需要的中產階層,並按其工作及住所遠近比例津貼。試想像由屯門三聖至掃管笏、青龍頭一帶,青山公路兩旁可以興建多少個500呎面積的住宅單位?
要留意的是,這些土地都不是用以興建私樓,而是要為社會某些最有需要的家庭而設的「公營房屋」,其中可能涉及一些綠化地帶,甚至郊野公園範圍,但為爭取時間進行如填海造地、發展棕地等方案,政府應積極向社會,尤甚是環保人士提出「借地」建議,即是在進行其他造地計劃的20至30年間,同時以這類「暫借」土地,解決當前有需要人士的逼切需要。當然,若這些土地上只興建「只租不賣」的公營房屋,就可方便日後「還地」,這些房屋設計亦應有較大空間,方便長者。
發展青山公路兩旁土地,與發展南區淺水灣至舂坎角一帶的土地概念相若,筆者當然不會天真至要求以南區土地去建公營房屋,但就可用南區這類土地的賣地收益,補貼其他資助或公營房屋,而發展公路兩旁土地,以建特別規格的、有指定市場對象的資助房屋,也應適用於所有主要交通幹道附近的土地。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