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16
拓展經濟 創造機遇
近日社會「估領袖」,較關注下屆行政長官人選。其實,放在任何一位特首候選人或政府高官面前的,民生以外,還是民生。衣食住行是民生,但要讓市民自力更生,以負擔日常生活開支,適當地提供就業機會,才是真正大道理。
脫離民生,只講政治,對社會及經濟發展都沒好處,政治領袖不得不考慮。
資本主義社會,工作、職位不應主要靠政府提供,而是需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讓商界激活經濟,才會是可讓人「樂業」的地方。
上周世界銀行公布了《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香港「便利營商」全球排名第4。
與去年比較,首5位同樣是以上5個經濟體,只是排名有分別。香港比去年爬升一位,應是在「開辦企業」上,豁免了商業登記費;在「取得供電」上,簡化審核接通電力申請的程序,以及在「申請建築許可」上,縮短發出挖掘准許證的時間。其實,這些所謂「營商便利」真是微不足道,港人不必沾沾自喜。
營商環境有利經濟發展,但不及就業機會和工作、職位等實在。覓地建樓是民生大事,但若沒有工作、無收入,即使有樓,打工仔又如何供樓交租?有人問:今時港失業率維持在3.4%,幾乎全民就業,我們提出就業的顧慮是杞人憂天了?其實,最低工資、低收入家庭生活津貼等爭拗,都反映着高就業率未必解決到「在職貧窮」的問題,如何創造較高增值的工種要靠政府推動,而如何有人才配合,部分亦要靠個人努力。
大家常說香港洗碗工薪高,如單從解決失業率去看,若香港有辦法承接內地全部洗碗工作,300多萬勞動人口全民洗碗,不就解決失業率?這看似滑稽,而是要讓大家都知道,失業率並不代表甚麼,反而要有高增值、賺錢多、前途好的筍工才是關鍵。
這又要回到朝知識型經濟發展,或由科研成果轉化成新產業的問題上。政府在這方面的角色是投放資源、帶動與扶持。即使其他人「出豉油」,要政府「出雞」也無妨,總算是個產業發展的機會,新加坡積極干預,扶持新產業,現已見成效,香港不妨效法。
美聯儲局加息看就業數據;英脫歐,人民憂慮少了工作機會;內地則強調要每年創1,000萬個職位。講經濟,全球都講jobs(工作)因為有jobs才可以開飯!今時不少一直薪高糧準的高官、政客,都引領市民只看土地,甚至政制,到經濟及就業危機真正到臨,才去問民間疾苦,恐怕悔恨已遲。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