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10
生態環璄與科技發展
早前率領一行30人到美國矽谷考察,訪問了很多科技公司,務求研究矽谷的成功秘訣。以美國為例,麻省的波士頓也有優秀的科技大學,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該處亦有被稱為“Corridor 128”的科技創新走廊,不過,波士頓的成績始終不及矽谷,原因何在?
我們在矽谷訪問了思科系統、專門孕育Start-ups的Plug and Play Centre、史丹福大學的Media X創新科技研究中心等,期間均與機構代表一起探討矽谷的成功秘訣,令我發現,如要複制矽谷,絕不是純粹興建科學園或大學道那麼簡單。誠然,擁有能掌握科技發展的大學是很重要的因素,例如不少著名公司如惠普計算機和太陽微型計算機等,其科技皆來自大學。不過,除了優秀大學群,一個能孕育出科技公司的生態環境亦不可或缺──這正是香港所欠缺的。
香港經濟長年累月由地產主導,地產業多年來一支獨秀,甚至直接帶動香港股市,令一般小市民傾向“刀仔鋸大樹”,靠炒樓或買股票賺錢,很少人會願意冒風險苦幹多年,在科技界創業。相反,矽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一群肯冒險和肯創新的科技企業人才。是次考察,我們接觸很多旅美港人,他們畢業於加州大學、史丹福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有的畢業後到矽谷推動小公司發展,有的於Google等大機構工作,幾年後憑著行使認股權便找到一筆款項,自資創業;由於矽谷科技公司雲集,他們即使創業失敗亦不難找到其它機會,此環境可謂大大茁壯了他們的冒險拼搏精神。
要在科技界取得成績,除了願意冒風險,亦要有一定耐性。我們訪問的一間Start-up──NeuroSky,就在成立六年後才得以成功。另外,現於加州理工學院進修的匯賢智庫理事蔡宗衡,最近獲《自然》雜志刊登其科研文章,解釋如何利用納米技術將治癌藥物帶動到壞細胞,避免傷害好細胞。這是蔡宗衡夥同該校科研團隊,在其導師Mark Davis引導下所做的研究項目。根據蔡說,第一期研究花了14年及一千萬美元,至於第二期研究,預計需要另花十年及一千萬美元,該藥物方有機會面世。由此可見,研發新藥物的生物科技公司是最極端的例子,因為一般而言,新藥物由開始研發至面世,往往需時二三十年,投資巨、風險高,因此,生物科技實在難以在香港獨自進行。
香港如欲發展科技,應先考慮從事較適合香港商業環境及較易成功的項目,如訊息科技、網絡科技、軟件外包等,同時應吸引於矽谷留學及吸收經驗的香港人才,鼓勵他們回港創業,香港的科技發展才有望成功。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