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14
漫步南鑼鼓巷
一個月內我第三次走進了南鑼鼓巷。打開任何一本北京的旅遊書,都能夠在上面發現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地鐵站剛在今年初開通,從此多了一個方便的交通選擇,想必到這裏來遊玩的人一定更多。
名揚中外的菊兒胡同
這晚,我和朋友來到南鑼鼓巷的韓香館吃飯,韓香館位於菊兒胡同,接近南鑼鼓巷的北口。到南鑼鼓巷走一遭的話,不難發現南鑼鼓巷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胡同整齊排列著,猶如棋盤,找起路來毫不困難。走進菊兒胡同的時候,我還不知道這是一條名揚中外的胡同,因為建築大師吳良鏞設計的菊兒胡同危房改造工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得過國際獎項,菊兒胡同在我的眼中看來就是一條普通的北京老胡同。就像蘇州園林和上海外灘,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都是說不完的老故事,耐聽又耐看。
南鑼鼓巷(經濟通駐京記者黃燕明攝)
走進南鑼鼓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高掛在半空的大紅燈籠。從早到晚,好幾輛人力三輪車在來回盤旋,三輪車師傅此起彼落的招呼聲在空氣中迴盪,早晚版本不同,早上會聽到:「要到恭王府嗎?去北海嗎?要胡同遊嗎?」晚上則變成:「要去後海酒吧街嗎?要夜遊胡同兒嗎?」
我在南鑼鼓巷的韓香館和朋友吃了一頓飯,聽說那裏的雞煲很不錯,韓國菜做得很地道。果然名不虛傳,雞煲的湯配上糯米,滲透濃郁的雞肉鮮味,跟廣東人喜歡吃的糯米雞各擅勝場。老闆是香港人,一臉斯斯文文的樣子,太太是韓國人,他們在這裏辦韓國餐館幾年了。喝了幾口甜甜的韓國米酒,一起說說廣東話,夜晚寧靜的時光不知不覺地流逝。
南鑼鼓巷的古老和時尚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元朝時已經出現,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兩旁都是灰色的古老四合院。全長不到800米,雖然很短,但是走南鑼鼓巷不能淺嘗即止。其中帽兒胡同,是光緒朝內務府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文煜的宅子,是京城名園之一,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可惜至今仍未開放。沙井胡同裏有清末另一位內務府大臣奎俊的宅子。奎俊是清末大臣榮祿的叔叔,他宅邸的後門在黑芝麻胡同。對著後門的宅子也很氣派。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住在雨兒胡同內,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在帽兒胡同。毫不起眼的茅盾故居則在東面的後圓恩寺胡同,蔣介石的行轅在其不遠處……
南鑼鼓巷的歷史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懷舊的老北京人喜歡這裏,是因為這裏的「京味」。南鑼鼓巷的聲名雀起卻主要是因為這裏的特色小店和酒吧,甚至有人認為這裏是繼三里屯和什剎海之後的北京又一條酒吧街。
不過我卻覺得,這裏跟三里屯和什剎海有很大的分別。1999年開業的「過客」是這裏最早出名的餐吧,到現在仍經常人滿為患,走進去找個位子坐下也不容易。陸玖印象音樂咖啡館晚上有樂隊表演,可以只購買門票聽歌,一場30元人民幣,不一定要點飲料。再走進去一點,會看到「印巷」,門口掛著一塊大大的牌子,上面寫著「南鑼鼓巷最佳現場音樂酒吧」。從北兵馬司胡同中走進去,可以到蓬蒿劇場,有時候是樂團,有時是話劇,有時是爵士樂,每周都有不只一場的精彩表演。跟三里屯和什剎海不同,這裏沒有站在門口落力拉客的酒保,不見豎著鋼管的 舞台,反而充滿著小資的情調。即使沒有表演項目,附近也有很多裝潢精緻的咖啡店,逛累了選一間喜歡的走進去,邊歇息邊聊天,盡情地感受北京的悠閒。
南鑼鼓巷地鐵站公共藝術作品向市民徵「北京回憶」。(經濟通駐京記者黃燕明攝)
北京是一個擁有超過2000萬人口的大都會,衝著首都的名字,每天到這裏來旅遊的人多不勝數。雖然北京的景點彷彿就像遊人一樣多,但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都捨棄去景點玩了。不時聽到有人說:「我來北京四年了,但是我沒有去過恭王府。」「我在北京住了十幾年,就十幾年前去過一次長城。」「我在北京長大,可是我沒有去過天壇。」好像大家都習慣了旅遊要往外跑,自己家附近的景點隨時可以去,反而沒有了刻意去轉轉的衝動。
或許,北京很多景點已經被淹沒在節假日過多的人流裏,但周末仍不妨到南鑼鼓巷走一走,在這個古今交錯的時空之中,或能邂逅意外的風景。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