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2019
智能醫療如何引領全球醫學革命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爆煲早已不是新鮮事,就以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流感高峰期的急症室輪候時間逾8小時,病床佔用率達122%,屬全港最高,醫院甚至需要在走廊加設床位,醫生人手不足,前線人員壓力爆煲。而隨著人口老化,未來香港的醫療負擔勢將進一步加重,政府雖然已連年增加公共醫療資源,在2019至2020年度,政府向醫管局的財政撥款合共699億元,雖較2018至2019年度增加8.5%,然而仍無法有效紓緩香港醫療系統面對的沉重負荷。
早前,我和其他立法會議員及政府官員前往長三角區域進行職務考察,其中亦了解到內地網絡醫療平台的發展。「微醫」的前身是2010年成立的「掛號網」,早期主要是透過建立網絡平台,以免費掛號的方式連繫醫生和求診者,優化就醫流程。截至2018年5月,微醫已經連接了全國30個省市的2700多家重點醫院、24萬名醫生,註冊用戶數超過1.6億,累計服務人次超過5.8億,規模十分龐大。
足不出戶問診
微醫還利用雲端技術和人工智能科技,為用戶提供全科專科醫療健康服務,讓人們足不出戶便能在網上向醫生求診,更開發出針對中、西醫兩種不同的智能醫生,不但能進行肺小結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宮頸癌篩查的檢測,還能以智能望聞問切的方式,輔助中醫開處方。同時,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收集病人特徵數據、歷史健康數據、醫療消費數據、健康需求數據等,制訂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甚至能夠預測用戶健康風險。
相對來說,香港電子問診技術還處於石器時代。香港醫管局只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公布各區醫院急症室和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預約診症,在預約診症日期臨近前,電話會收到提示信息。雖然坊間亦有科技公司推出網絡醫療平台,但只可以用文字、相片或影片諮詢醫生的意見。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全港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最長的是九龍東聯網醫院的眼科穩定新症,病人需等候約3年時間才獲見醫生,港島西骨科新症輪候時間更長逾3年半。醫管局現時提供網上預約診療服務實際上對於減輕香港醫療體系的壓力和減少病人輪候時間似乎幫助不大,政府應大力推動開發網上應診城市並鼓勵醫療機構使用。
科技讓醫療「入屋」
政府應該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讓醫療「入屋」,增進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動,讓一些有需要人士,例如行動不便的患者、長期病患和長者等,不但讓他們能快速及時地得到專業醫療意見,避免耽誤病情,更能減輕公營醫療負擔和紓緩醫生人手短缺情況。醫生也能透過遠程治療,定期調整長期病患者的用藥方案,甚至可以考慮直接將處方藥物送抵病人家中,既快捷又便利。
我相信很多新手媽媽和我一樣,當寶寶不舒服時都特別擔心,有時更會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處理,半夜生病的話要去醫院急症室又怕寶寶舟車勞動會更辛苦,還擔心會交叉感染。如果能夠線上諮詢醫生的意見,識別一些輕微和簡單病症,情況穩定後再作詳細檢查,知道如何應對想必也會令父母放心不少。
有醫療科技公司行政總裁曾表示,對智能醫療服務的發展感到樂觀,認為未來50%的醫療健康服務有可能在家解決,35%的疾病可到附近的診所就醫,只有大約15%的疑難病症需要轉診到醫院。
香港加大力度,投入更多資源推動遙距醫療科技的應用,除了能大大縮減醫院輪候時間,亦能讓患者得到更迅速的診治和專業醫療意見,減少可能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遙距醫療同時亦能讓醫護人員更及時掌握病人的狀況,並且減少病人往返醫院的時間和成本,有助進一步提升大眾的健康意識,在社區推廣健康生活模式,紓緩公共醫療壓力。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