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15
台灣八仙災後互助與創傷輔導之戰
台灣八仙水上樂園色彩派對火災之後,灼傷互助會副主席到台灣支援燒傷港人及其家屬,引來一陣熱烈討論,當中話題之一就是在這階段是否應該進行創傷後心理輔導。報導引述其中一位專業輔導人士的意見,認為現在傷者最宜由親友陪伴,由專業治療師做心理治療並不適合,至少要待三個月至半年後,傷者安定才進行。
表面看來,好像前者「好心做壞事」了,人家還在拯救生命、連串手術的階段,你已經要談接受灼傷的事實和迎接未來的挑戰?人家心情最需要穏定和安全感的時候,你已經開始談心理創傷和創傷輔導?
但是,以我們在處理突發事故的經驗,又確實有需要在事後及早支援的需要,以協助受影響的人士心情平伏,減低創傷事故的負面影響。
重點並不在於是否應該進行輔導支援,而是那一類的輔導支援。
我的立場是:心理支援工程應該是全盤計劃的,最理想的是把它放進政府的救災及後續重建康復計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每一個階段(救災、康復、重建、避災、滅災)中都有適當的配合。若不是政府政策的一員,也應該是國際救災支援組織的重要工作。
心理支援其實與創傷輔導可說是兩碼子的事。前者是一套緊急突發事故後的「心理急救」,主要的工作是在災難發生後立即展開,救援人員在救急扶急之時,受過特別訓練的心理急救隊員會在避難區、醫院急症室、暫休中心、供應站、收留所之類的地方,提供以下的核心行動:主動接觸受災者,允諾協助;提升安全感,提供身心的安適;協助穩定情緒;蒐集資訊,辨識當前急務;協助處理實務需要;連結親友社區支持網絡;提供有關壓力反應資訊,以減低困擾而促進適應;協同服務連結,辨識出那些需要進一步專業服務的人。(按)
由此可見,心理急救是一種應急服務,是非入侵性、不深入探究的支援,原則上適用於所有受災者和倖存者。
創傷輔導卻是慢一步的工程,通常適用於受災後感到嚴重困擾或徵狀(例如回閃、焦慮、壓力、抑鬱、憤怒、失眠)持續兩週以上的倖存者。所以這不是在生命危急或連串手術的階段的主要工作,但對於那些身體狀況穩定下來心理出現狀況的受災者卻是時機成熟,而毋需等待數月才進行的。
其實在災後的一兩週內,過來人互助組織是可以發揮他們獨特的功效的。筆者所見最有效的是向家屬提供資訊,作為他們的倡導者,如何與醫療人員溝通,理解醫療資訊、暸解保險權益等。家屬缺乏經驗,互助組織可以讓茫無頭緒的家屬得到多一個角度或多些有用的資訊選擇,這好比給家屬一個second opinion ,讓他們考慮每個選擇的利與弊,然後再作決定。
但是,互助組織的成員必須要緊記一個大原則,就是保持客觀,過來人自身的經驗,是與當時當地的遭遇有莫大關連,如果太過注重自身經驗分享,可能與此時此地家屬和受災者所面對的挑戰,與面前的受眾的需要和遭遇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會變成了主觀經驗分享或奮鬥歷史闡述,而非客觀資料提供;會忘記互助的精神,就是雙方都不是專家,都是同路人,以精神支持和提供適時資訊為主,那就會發揮到最佳的作用。
災後立即展開的心理急救,互助團體過來人的客觀資訊和倡導,對有進一步需要的人士提供創傷輔導,都是那套全面而有系統的突發事故心理支援中的元素,需要互相配合。
所以,現代救災的服務,已經由各種自發行動,一步步發展成為國際支援組織的全盤一條龍式服務,配合原有的醫療、社福、康復服務,與社區重建,變成當地政府救災及後續重建康復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切記:first, do no harm. (意譯:首要的是,不造成傷害。)
(按)參考資料:心理急救操作手冊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