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2011
「孤寒」財主,揮霍「負翁」
中國傳統一向認為「節儉」是美德。節儉指勤奮勞動、有計劃地滿足需要,不會浪費,珍惜已擁有的,能合理使用資源,分清需要和欲望。但節儉過度,即成「吝嗇」,是一個貶詞,一向被視為人性缺點。「吝嗇」之「吝」,是過份愛惜,指當用的財物捨不得用﹔至於「嗇」字,還包含小氣、刻薄之意。香港人稱「吝嗇」為孤寒,那是源自廣東話。
廣東話其實很有文化,所謂「孤寒」,也有典故,《世說新語》言語記「陶公疾篤」,注引王隱《晉書》載陶淵明祖父陶侃上書皇帝的臨終表說:「臣少長孤寒,始願有限。」另外《舊五代史.馮道傳》,也有「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的話,其中「孤寒」一詞,原意指出身寒微。成語「八百孤寒」,則出自五代王定保的詩:「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李崖州指唐朝時太尉李德裕,愛才如渴,經常提拔貧寒讀書人,後來他被貶南蠻之地,這些寒士頓失依靠,紛紛下淚,「八百」是形容眾多。
節儉與孤寒之別,《易經》的節卦有專門論及。「節卦」的節,指竹節,一段段分開,有止的意思,節制、節儉,都有止的含意。這卦的下卦「兌」是澤,上卦 「坎」是水,水流入澤中,過度就會溢出,應加以節制,是美德;但節制若過度,就會吃苦。六四爻的「安節」,是節得安心﹔九五爻的「甘節」,是節得開心﹔而上六爻的苦節,是節得辛苦,那是孤寒了。
「孤寒」一詞源出貧窮,但弔詭的是, 如今很多被形容為「孤寒」的多是財主,有所謂「孤寒財主」的稱號,那是「守財奴」的別稱。財主如何「孤寒」?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例子可見一斑:他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名牌,甚至對打折商品感興趣。《華盛頓觀察報》曾做過一個調查,謂70%的「富婆」和68%的富翁都曾補過鞋,58%的「富婆」和近一半的富翁都用優惠券買食物。
但財主孤寒,未必是守財奴。莎士比亞說過,「節儉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這種「孤寒」哲學,可見諸李嘉誠的故事。據說有次他上車前掏手帕擦臉,掉出一塊錢硬幣到車下,天下著雨,他執意要下車把硬幣撿回,後來還是旁邊侍者為他代勞,他因而付侍者一百元小費,理由是那一塊錢如果被水沖走可能就浪費了,而一百元小費卻不會被浪費。
相對於孤寒財主,如今社會出現大批「負翁」,「負」者,入不敷支,嚴重者便是負資產。「負翁」都是先花未來錢,提前消費,貸款買房、買車以至服裝、化妝、餐飲、旅遊、娛樂和日常用品,買了再說,用了再說,要命的是他們大多沒有還款實力,總之花到兩手空空,再想新的辦法。這種提前消費已成時尚,且日益揮霍,也許是源於他們對未來的恐慌和不自信。
當然,做孤寒財主,不見得快樂,有錢不花,始終是「苦節」,但畢竟勝於「負翁」,揮霍時花錢花得瀟灑,日後面對負債還債時仍要付出痛苦代價,得不償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