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3/2011
四月是愚人月
每年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稱為愚人節,也稱萬愚節。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古印度的「詮俚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和愚弄來取樂。這自然是姑妄言之。印度人的節日太多,多達上千個,原因在於印度宗教多、民族複雜,節日五花八門,所以如果問印度人甚麼是詮俚節,恐怕也答不出所以然。
據筆者所知,印度在三月間確有一個盛大節日叫Holi節,可譯作荷麗節、霍利節、灑紅節等,於三月三十一日結束,相當於中國的春節。節日期間,人們用水和著顏料攪拌然後互相塗在人們臉上、身上,有開玩笑的意味,但又代表了好運和祝福。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意味著單調的冬天已過,並預示春天土地豐饒。
對愚人節較普遍的說法,是此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率先採用新改革的格里歷紀年法,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一月一日代替過去的四月一日為一年開端,但一些因循守舊者依舊在四月一日互贈禮物,而改革派則在這天贈送假禮物愚弄他們,稱他們為「四月傻瓜」或「上鈎之魚」,日久便成法國風俗。此節在法國被稱為「四月之魚」,未知也是否因為小魚在四月剛孵出,糊裡糊塗見餌就吞,容易上釣的緣故?
另一說法則是,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有關。嬉樂節是慶祝阿提斯(Attis)神復活的節日。而Hilaria一詞可能就是hilarity(歡鬧)和hilarious(歡鬧的)的詞根,其含義是瘋狂嬉鬧。其後愚人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跟著又被英國早期移民帶到美國。
但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愚人節,在時間的選擇上,看來與三月廿一日的「春分」有關。從四月一日開始的整個四月份,天氣時常突然變化,乍暖還寒,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想起了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四月天氣,乍暖還寒,既類似冬末春初,又似夏末秋初,忽冷忽熱,冷熱不定。大自然影響一切,對人來說,「怎一個愁字了得」,或會做出一些愚蠢決定,不足為奇,連帶樓市股市,也是乍暖還寒,忽上忽落。也許不只是四月一日是愚人日,整個四月都是愚人月。「愚人」之「愚」,既是形容詞,指愚蠢﹔也是動詞,指受人愚弄,那是雙重之「愚」了。四月的心情,捉摸不定,陽光照在身上,時而溫和,時而把眼睛刺痛。所謂「人間四月天」,那是徐志摩和林徽音的愛情故事,那種帶有浪漫情懷的懵懂,用來談愛情還可以,用來買賣樓宇或股票,真的可能變成「四月之魚」。
讀林徽音那首《人間四月天》的詩:「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作為文學欣賞便好,可勿應用在樓市和股市上,四月始終以觀望為宜。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