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15
對亞視的回憶帶來傷感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亞視)前身為麗的映聲及麗的電視,於1957年啟播。麗的電視於1973年由收費電視轉為免費電視,於1982年易名為亞視。踏入21世紀,亞視在千禧年代中期往後的節目質素下降,收視率長期低落,出現股權爭拗,財政陷入危機。
亞視的免費電視牌照會於2015年11月30日屆滿,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於2015年4月1日決定不予續牌,港府打算交由香港電台使用。回顧亞視這50多年來的發展,仍留給觀眾不少美好回憶。1975年「麗的電視」發掘「麗的三雄」:麥當雄、李兆熊、屠用雄,製作連串震撼性節目。1979年的《天蠶變》、1980年的《大地恩情》及其後的《I.Q.成熟時》,都令無線電視的《輪流轉》、《龍虎雙霸天》等被逼腰斬。
麗的電視易名亞視後,曾作出一連串改革。在筆者記憶中,我是和小女兒一同觀看《幪面超人》、《小露寶》等兒童節目,而最特別的是《機靈小和尚》,因為這節目才讓大家認識日本有個一休。
時裝劇集方面,如《十大奇案》、《鱷魚淚》、《再見艷陽天》、《縱橫四海》等,都是水準之作。再說,亞視所拍的武俠劇集如《大俠霍元甲》《太極張三丰》、《精武門》等,盡顯武術指導程小東的本色,特別是《大俠霍元甲》,獲准在廣東電視台播出,成為香港第一部進入中國大陸的電視劇集。此外,亞視的歷史劇,不僅自行製作的《大內群英》、《武則天》、《秦始皇》以及《滿清十三王朝》,都有其可觀之處,在台灣購入的《還珠格格》以及從內地購入的《雍正王朝》,都曾引起一時哄動。
至於其他資訊及娛樂節目,諸如《貓頭鷹時間》、《今夜不設防》、《龍門陣》、《今日睇真D》、《百萬富翁》、《尋找他鄉的故事》等,都有其忠實的捧場客。更不要說夏春秋主持的《六合彩》和董驃的《賽馬》節目,已成為香港的歷史記憶。
筆者雖然不是亞視的「粉絲」,但持平而論,五十多年亞視對香港電子媒體的貢獻,仍有其不可抹煞的功勞。亞視的不獲續牌,令人帶來傷感。可惜它不是光榮引退,反而在揶揄聲中落幕。先有誤報江澤民的死訊於前,繼而結束前單方面宣稱決定將股權轉讓給港視王維基帶來誤導等,都令觀眾搖頭嘆息。
亞視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或說自回歸後,亞視開始有中國資本入主,中國大陸商家吳征獲邀任職營運總裁,到2007年中國國務院直屬企業北京中信集團全資附屬機構僑光集團,成為新股東,到2009年台灣的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也入股亞視,令亞視的政治取態飄忽,時而「大陸化」,時而「台灣化」。或說亞視的弱勢是慣性收視使然,令它在電視媒體一直掙扎而無法突圍。
如今港府欲安排港台頂替亞視,顯然是權宜之計。港台是官台,官台擺脫不了官僚習氣,無法與民間營運競爭。有組織社會學家便認為,亞視的病徵,正是組織走向老化和易手太多,近似官僚機構,日漸形成頭尾輕中間重的模式,中間肥胖症會令冗員膨脹,辦事效率偏低,與其改革,不如另起爐灶。可見亞視收爐,如有新的民運電視台異軍突起,未嘗不是好事。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