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015
賑災之道
尼泊爾遭逢80年來最嚴重地震,達8.1級,尼泊爾官方在4月28日發布消息,至少有5057人在地震中遇難,另有逾8000人受傷。
聯合國尼泊爾駐地協調員辦公室報告說,尼泊爾有800萬人受災,超過該國人口四分之一。尼泊爾總理柯伊拉臘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萬。
災區頹垣敗瓦、災民無家可歸,極需各界救援。近日手機上見到有機構發起港人籌募舊衣物送給尼泊爾災民,又指尼泊爾駐港領事館會安排航班運送,但領事館隨即澄清並無其事,更沒有授權他人籌募物資,消息一片混亂。
每當世界發生大災難,港人都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表面看來,賑災非常簡單,一般是捐錢或捐物資就似乎完成了賑災重任。而實際上,賑災裏頭包羅萬象,賑災若不懂得賑災之道,就會變成「好心做壞事」、「慈悲生禍害」了。
以2008年5 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為例,香港特區政府於地震發生一天後緊急調撥3.5億港元,兩個月後追加20億港元,9個月後再追加40億港元;民間捐款方面,地震後一個月,香港各界向災區捐款約20億港元,但隨後有關救災捐款的醜聞愈來愈多,更爆出有官員中飽私囊,對捐款者的一番心意大潑冷水。
再以2004年12月的南亞海嘯為例,近30萬人罹難,當中三分一是兒童,而港人也曾出錢出力,捐贈不少物資,但據報道指出,捐贈物品有大量厚衣物,而災區天氣炎熱,災民根本穿不了。又有人送即食麵或豬肉乾,卻因不合當地人胃口或因宗教信仰而浪費掉。
一旦有大災難,物資四方八面湧來,卻很少人想及,有些物資根本無用武之地,例如在斷水停電的災區,把白米送給災民等於讓他們看得而吃不得;有些物資的有效期只有數天,例如麵包,而遇上交通中斷的重災區,送上這些物資也是白費。
賑災者有一顆熾熱心,確是難能可貴,但能否對災民帶來百分之百的效用則是關鍵問題。許多時,送來的物資會是過剩,例如糧食;而另一些物資,例如清洗工具則急缺。這種失衡現象比比皆是,主要因為賑災者對賑災之道經驗不足,純屬即興的賑災行動往往令賑災事倍功半。
其實任何災難都有其生命期,災難衝擊後是「緊急應變期」,若外援太多,消化不了,反會形成「二次災難」,讓災區更加悲慘。如今國際社會已有共識,災後的緊急應變期,大部分是由當地人處理,只有重要的技術才需外援,反而災後的「復原期」,最需要大量資源與人力,而這段時間,可能長達數年,只可惜賑災的熱潮通常幾個星期就完全消退。合理的賑災之道應是,緊急應變期不要太熱,復原期不要太冷。
至於捐贈物資賑災,世界衛生組織其實已有準則,有四種是列為不應捐贈的物資,包括食物、衣服、血液及「不請自來的義工」,因為從歷史經驗的教訓得知,這些都是「二次災難」的元凶。即使是捐贈藥品也有準則,因清點藥品不能來者不拒,而這會耗用太多人力。不可不察的反而是公共衛生及疾病防治,所以食水、環境衛生和病媒控制等都極需關注,雖然花錢不多,但真正能改善大量災民的健康。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