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12
「收入倍增」要靠甚麼?
每個中環人都希望「收入倍增」,加班?跳槽?兼職、「秘撈」?實在難!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就算三管齊下,四管齊下,再加炒樓、炒股票也難以達至。
不過,若國家主動希望國民「收入倍增」,事情或許就易辦得多,動員起來也較為直接。這總好過在經濟不明朗的時候,單純靠自己的努力為好。
國家領導人在上周的十八大就明確提出「收入倍增」這目標,其實「收入倍增」計劃並非中國的原創,近鄰日本早在50年前也曾採用,這計劃不單只可行,而且威力甚大!就讓我們看看「收入倍增」要靠甚麼?
日本在1960年出台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由50年代末期的經濟蕭條所觸發的,當時的蕭條暴露了日本經濟存在雙重結構問題、個人消費不足、及過度依賴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等結構性問題。
日本出台「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為了化解國家經濟中的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等問題。在蕭條期間,產能過剩和社會動盪開始衝擊著日本經濟。一方面是低技術企業大量生產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但在另一方面又出現產品積壓,市場無法消化,導致當地失業率不斷上升。在1957年年底時,日本的完全失業人口約有49萬,但在1958年第一季度尾段卻增加到接近100萬人。社會矛盾凸顯,不少地區更出現工潮。
日本經濟雙重結構日趨明顯顯現,少數現代化的大企業和數量眾多的生產技術落後之中小企業並存,導致了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國家一直無法培育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日本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時期,依靠生產技術落後的企業來發展經濟難以繼續。當地也有悲觀人士認為,日本經濟已結束戰後的高速發展時期,今後只能低速「平穩」增長。
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如果勞動階層的薪資水準沒法隨GDP同步增長,社會生產力與消費水準的反差將會不斷擴大,阻礙經濟的持續發展。於是,在1960年12月,日本政府定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1至1970年期間的10年),目的是希望刺激經濟達到最高的增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以及實現充分就業,消除所有經濟結構的不平衡。
經濟衰退、結構扭曲、人口因素的改變等等問題成為當年日本開展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重要發展契機。收入倍增計劃由一攬子政策組合而成,主要涉及國民收入的重新分配、產業升級等諸多方面,目的在於刺激消費,並提升產業結構。
日本起初的目標是在1961至1970年實現GNP及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倍以上。最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成功延續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代。1970年計劃期滿,實際GNP超過目標大約65%,經濟結構也日趨合理化和品質也獲提升。踏入70年代,日本消費率開始見底回升,產業結構邁向更高附加值,收入增加和分配的改善令到「中流階層意識」加速形成,更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
如果我們對比內地和日本,目前內地所面臨的種種矛盾遠比當年的日本厲害,現在是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最佳時機。若內地能貫徹構思和執行類似計劃,將會全面刺激居民消費服務和企業設備更新,相關的投資機會也將大幅增加。
至於內地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核心路徑,筆者認為在於國民收入分配改革和以提升勞動生產率,這必須透過內地產業改造、升級及轉型等路徑上充分發揮出來,就讓我們刮目相看未來十年的發展吧。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