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16
權威人士談投資
《人民日報》報道了「權威人士」的訪問,他除了談經濟外,還有談到投資,最令人矚目的是,他講:「讓股市、匯市、樓市回歸各自定位」,這是甚麼了?
投資不離經濟大局,權威人士認為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勢。
權威人士強調,這個L形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並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裏去。對此,一定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問:在經濟回暖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經濟運行分化趨勢愈益明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強勁,但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的經濟依然比較困難,有外電稱為「兩個世界」。這種走勢分化傳遞出甚麼訊號?
新常態下 優化資源配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往往向高收益領域集中,出現產業同構化趨勢,一段時間後,就會形成產能過剩,產生過度競爭,超額利潤消失。此時,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着熬着,指望着甚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這兩種情況形成的分化趨勢,是規律使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着分化愈快愈好。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還有一部分,嘗到苦頭,但也汲取了教訓,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我看也不是甚麼壞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始加速分化,在此過程中,湧現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區、有競爭力的行業企業、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分化加快,中國進入新常態,國內的經濟分化進一步加劇。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提出,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反之,壓力都比較大。今年這個趨勢還在延續,甚至在加劇,確實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經濟分化中,我國將不斷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有些地區、行業和企業日子也會愈來愈難熬。與其苦熬,不如苦幹。現在這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的幹部群眾正在拋棄幻想,自立自強,主動促改革抓創新,力爭迎頭趕上。
對於不少投資者言,L形是最麻煩的,代表經濟增長似有若無,在這L形下,怎揀投資項?「權威人士」教要揀有創新的,他謂:中國勞動力總量逐年減少,產業結構在優化調整,即使經濟出現較大幅度下行,社會就業也能保持總體穩定,何況中國經濟也下行不到哪裏去!所以中央一直強調不以增速論英雄。但是,槓桿問題就不一樣了。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要命了。這麼一比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點應該放在哪兒,就知道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兩難」也就成了「一難」。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着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比如,一些國家曾長期實施刺激政策,積累了很大泡沫,結果在政策選擇上,要麼維持銀根寬鬆任由物價飛漲,要麼收緊銀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兩難」,左右不是!
要去槓桿 適當降低成本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就明確了股市、滙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股市要立足於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滙市要立足於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在保持滙率基本穩定的同時,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滙率運行機制。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槓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
權威人士亦申明各級政府,當然也影響到企業,有「五大任務」,這是:
去產能,各地要明確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殭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去槓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等亂像,切實規範市場秩序。
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裏來、投到哪裏去」的體制機制。
記者問: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人的作用更為重要,特別是「三種人」,即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在您看來,這些群體的積極性有沒有激發出來?怎樣形成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合力?
權威人士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不但要我們肯幹、敢幹,還要我們能幹、會幹,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現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大家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工作積極性愈來愈高,能幹、會幹的人愈來愈多,成效也會愈來愈明顯。同時,也要看到,不理解、不適應的現象依然存在,發揮上述三個「關鍵少數」的作用,還要做大量工作。
宏觀調控 穩定擴大就業
企業家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供給體系適應能力的主導力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極須發揮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包括面廣量大的民營企業家。現在最關鍵的是通過保護產權、知識產權,使企業家既有「恒產」又有「恒心」。要建立「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係,把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一些具體政策執行上,不要盲目翻舊帳,使創業者有安全感。
去產能,會帶來很大影響,權威人士認為:
穩定和擴大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就業形勢總體是穩的,沒出現大的波動。同時,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隨着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能較差的簡單勞動力有所過剩,勞動力市場正發揮調整功能,但更要緊的是加強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當前就業領域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僵屍企業」的處置、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會引起下崗壓力顯性化。這輪下崗的行業和地區較集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其中很多是40-50歲職工。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相關政策,講究工作方法,穩妥審慎地去產能:
一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於處置「殭屍企業」。我們強調要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但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殭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要有人文關懷,帶着感情,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們着想,既幫他們解決好生活困難,又助他們提高再就業能力。這次產能過剩帶來的一大教訓是,距離上一輪國企改革10多年後,國企「人浮於事」仍很嚴重,職工「下不來」、「裁不掉」,企業辦社會、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問題依然突出。本輪國企改革一定要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真正把國企建成能面對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
民生證券管清友亦有解讀權威人士的信息,管清友認為:
權威人士對於股市、滙市、樓市做出了明確說法,指明了資產配置方向。談話指出「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也就是說,這幾個市場不能被工具化,它該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不能為了穩增長而去刺激。這在我閱讀的文件範文內,這個說法是第一次提出。
股市的功能是甚麼?「股市要立足於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也就是說,政府主要是要強化監管,防止異常波動,防止系統性安全,股市漲跌、指數波動不再監管目標當中。
融資過多 要適當地拿捏
滙市這次沒有將參考一籃子貨幣,而是「要立足於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在保持滙率基本穩定的同時,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滙率運行機制。」意思就是說,人民幣的漲跌,應該更多參考市場。我們不希望出現劇烈波動,所以說是「基本穩定」。但滙率漲跌也不應該成為滙率政策的主要目標。
房地產更是如此。「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槓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應該說,這是對前期一些地方房地產政策的「撥亂反正」。
在這個回歸各自定位下,投資者要留意的,股市確是有融資的功能,但今時中國股民最怕的就是融資過多,如何拿捏好,就會是中國股市投資之道。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