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2021
全球經濟:共同復甦、不同政策
2020年的全球經濟,可以用「災難」兩字來形容。一場新冠疫情,導致各國經濟斷崖式下墜,由於產業鏈斷裂,經濟增長和工業生產經歷了一場浩劫。2021年的經濟復甦,估計同樣聲勢浩大。筆者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5.5%,相比於2020年-3.6%和2019年+2.6%。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數字,遠高過過去三十年的平均數,當然去年極低的基數拔高了今年的GDP數字。
(iStock)
除了基數效應,最值得留意的是全球增長分布非常不均衡。四大經濟體中,美國和中國大幅領先,歐洲日本乏善可陳。疫苗的研製成功,暫時沒有帶來各國經濟的同步復甦。
今年最大的增長驚喜,來自美國,來自拜登政府。拜登弱勢當選第四十六任美國總統,本以為任內受到諸多牽制,自身也老氣橫生,不料佐治亞的一場補選,意外地給了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多數席位,民主黨人同時控制了白宮和參眾兩院。拜登政府吸取奧巴馬內閣的教訓,沒有浪費時間尋求與共和黨的共識,直接靠本黨在國會的微弱優勢通過了1.9萬億救援計劃,並可能很快推出2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隨後還會有一份針對人的投資計劃。
和平時期前所未有的財政刺激和直升機撒支票,加上疫苗的順利推進,令美國消費信心大增,美國2021年經濟增長估計可以達到6.5%,為列根年代以來首次。歐洲的情況就沒有那麼樂觀。歐洲爆出第三輪疫情,德法等大國不得不延長交通與社交管制;歐洲疫苗注射進展僅有美國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歐洲的疫情重建基金遲遲不能落地,遑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日本經濟受到疫情和消費稅的雙重打擊,落實疫苗進口也慢過預期,東京奧運會縮水直接影響今年的增長。由於去年的基數,歐洲預計增長4.6%,日本2%,數字上還算亮麗,感覺上就沒有那麼強勁了,通脹目標更遠不達標。
經濟強勁復甦、能源價格上漲和大幅提高最低工資,加上基數效應,令美國的通貨膨脹快速升溫,很快便會突破政策目標2%。國債市場因此態度審慎,長端國債利率一再上升。儘管聯儲強調經濟距離正常水平「還有相當距離」,不少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開始討論2023年多次加息,回收流動性估計明年就發生。歐洲和日本經濟並沒有美國的強勢,央行也不願意看到本國債息跟隨美國上揚,所以兩地均可能出現進一步的寬鬆政策。貨幣政策的此消彼長,可能帶來美元匯率逐級反彈。
中國經濟最早從疫情中復甦,財政貨幣政策擺脫危機應對模式也走得較快。財政政策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注重效率,央行則一直緩慢地收縮流動性。房地產政策上,在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既擠壓開發商槓桿,又限制不合規的房貸。中國政府的注意力已經不在疫情上,而聚焦於科技創新、內循環和綠色經濟。
在強勁復甦的大幕下,各主要經濟體的財政貨幣政策明顯地分道揚鑣,這對資金流向和資產價格走勢具有重大影響,也為長期經濟結構變化設定了不同的基調。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