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12
培養孩子關愛的心
李錦
李錦
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 聯合創辦人
-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兒童及家庭教育碩士,香港大學金融碩士, 墨爾本大學經濟學士
-主講超過200場「親子、理財」講座及研討會
-與中、小學校及社區組織合辦「4S課程」,以非牟利推動理財教育
-著有親子理財暢銷系列《理財錦囊》,《從一元開始》及《從父母開始》
-30年金融經驗,前投資銀行董事、證券策略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nancialeducation
Email:childfinancialeducation@gmail.com
Whatsapp:5233 6418
親子理財
本欄每月更新
上周去了馬鞍山公立圖書館,演講一堂「親子理財」。在問答環節中,有一夫婦說他們12歲的孩子為何一點也不關心他人,例如叫他捐錢幫人,莫說10元,連1元也不會。問我怎麼辦?
每次講座的問答環節當中,提出的問題九成也是與金錢/零用錢有關,其中兩成左右是關於自己子女不願幫人,簡單如買一支旗。
那對父母說平時也有做一些幫人的事,但就不明白自己兒子為何會這樣,擔心他會變得冷漠、只顧自己,給5歲的妹妹做成壞榜樣。
筆者與他們說,父母希望孩子有關愛的心,看到問題所在,已是很好了。
關愛的心要培養
關愛之心要從小培養。
首先,不要責怪他,然後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擔心捐了錢而少了零用錢,要減少消費,那麼他可能會猶豫。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教他將零用錢的用途分成幾份,撥出一小部分作幫人/捐獻。如果父母經濟許可及預期孩子會遵守承諾,零用錢可酌情加一點,但強調主要是為了留一些作捐獻。
如果捐得比較多,例如100元以上,最好用利是錢或積蓄,這樣不會令孩子感到「錢包」少了一大截,減少他們的捐獻意欲。辦法很多,而最有效是父母從小作榜樣,讓孩子一起參與。
父母作榜樣
有一點要提出,願意捐贈與否,筆者認為「天生孤寒」只佔不到一成,更大原因是父母平日做的榜樣。由在街看見推著紙皮的80歲老人,至每日乘公共交通的老人/傷殘人士,究竟孩子有沒有被教導要去關心他們、給他們讓座呢?
要經常提醒,關愛之心要培養,而不是「我有講過一次呀,在前年呀!」。
筆者最近應侄兒的邀請,齊齊去幫「協康會」賣旗,很久沒有參與這活動了。筆者完成了三個多小時的賣旗,除了感到有點腰酸背痛外,也看到一些現象。
筆者專注在前往海洋公園的巴士站募捐,銷售對象當中大部分是內地人。原來只要多解釋「協康會」是幫助在學習和發展上有困難的兒童和年青人,提供訓練和治療,有過半數的人都願意捐助。內地同胞也提問題,不是只有「紅十字會」才做這些社會服務嗎?筆者說,香港與內地不同。內地是「中國紅十字會」作主導,其他的「非政府組織」(NGO)發展還在起步階段。除了賣旗外,也算是資訊交流吧!
內地人願意捐助
另一方面,筆者也見到有少部分帶著孩子的父母,見到賣旗混路走,或充耳不聞。不買旗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心情不佳、衝忙趕路、沒有零錢、也可能因受其活動太頻煩,而覺得生厭、不清楚/認同機構運作/理念……我們不應說不買旗便等如沒有善心,非也。拒絕買旗是個人選擇,但是在拒絕前可否先問問機構是做甚麼呢?
如果是自己不認同機構或它的理念,拒絕是沒有問題, 因為還有其他選擇。但如果是和小朋友一起,不問理由而斷然拒絕,不作解釋,這樣便給孩子一個很壞的榜樣了!
我的開心事
(一) 一好友的母親病了,四姊弟輪流陪伴照顧,互相補替,很高興和欣賞他們的做法。
(二) 某金融機構在中環遮打花園設置了一小型哥爾夫球練習場,筆者剛好在附近約了客戶午膳。玩了15分鐘,算是偷得浮生一刻吧!
(三) 與太太去逛廟街,看中一小飾物。店主主動減了5元,我說再減5元吧至40元。他說5元也要計較,我回答說:「對呀,5元你就不要計較吧!」大家相視而笑,成交了!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