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22
QT,收水,怎浸眼眉?
美股早前形勢似一片大好,投資界月前已有人警告,這可能是個陷阱。上周美3大投行頭頭齊話:衰退到臨。在面對美債流動性危機,而美國經濟將陷嚴重衰退又甚囂塵上時,投資者怎判別美國經濟其實是「水」浸眼眉,還是真的水浸眼眉?
10月以來,美股普遍向上。11月30日,美儲局主席鮑威爾就經濟前景、通脹及就業問題的言論,更被市場視為「鴿」,是好消息。有人卻指,美股自10月以來的漲幅根本不應出現,因美股升勢與美儲局,甚至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相反,明年經濟未許樂觀。
先看鮑威爾說了些甚麼。他說在穩定物價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指美國10月的個人消費開支(PCE)物價指數雖不錯,但仍須繼續監察後續數據,繼續加息直至通脹回落到2%。他解釋,量化緊縮(QT)是為了降低整體需求,讓供應趕上來。雖然經濟增長已放緩到遠低於長期趨勢的水平,但他表示仍須保持下去。即是:美儲局雖已令美經濟增長低於標準,但他仍會繼續加息!
(iStock)
看就業及工資
鮑威爾表示,通脹前景「高度不確定」,美儲局將持續觀察3類通脹:商品、住房,以及扣除住房相關的其他服務價格。商品及住房通脹已見放緩,住房更預計明年會轉向,故主要看服務價格及與工資相關的數據。因此,要看就業市場情況,包括就業職位及工資增長的數據。
美國11月非農業就業職位大增26.3萬人,比市場預期的20萬人多了三分一,大幅超出預期,就業市場似乎一片好景;11月平均每小時工資增幅,預期0.3%,結果是0.6%,也是自今年1月以來增速最快的,這將不利遏通脹。
實情可能是:美國很多打工仔或因受疫情影響,或股市賺到多少,於是提早「退休」,勞動市場根本不夠人,有工無人做,「工搵人」;一人做兩份,甚至幾份工都有,才出現職位及工資俱增的假象。
值得留意的是,非農就業職位中,休閒、酒店、政府等職位增加了,但零售業、運輸倉儲卻大幅減少,尤其是零售業減少3萬多人,運輸倉儲減少1.5萬人,顯示美國國內消費大幅下降。適值感恩節、聖誕傳統銷售旺季,可見美國零售消費市道相信會比公布的更差,而它卻佔美國GDP 70%至80%,衰退漸見端倪?美儲局加息、縮表則將令原本已朝衰退發展的經濟,陷入更深的衰退深淵?
將宣布緩加息?
鮑威爾表示,須降低勞動需求,而工資增幅變快,則令美儲局很難預測,所以需要持續觀察,並要放慢加息步伐。他補充,貨幣政策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限制性」,而放慢加息最快可能會在下次議息時公布。
當被問及美國經濟會否軟著陸時,鮑威爾指房屋通脹及勞動力需求下降是兩大前提。他重申不想過度緊縮,也不會很快減息,但或會放慢加息速度,又或在更長時間,維持同一利率水平。
除鮑威爾承認,貨幣政策對經濟及通脹的影響滯後,加息、縮表都未能即時見效之外,他講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沒有新意,沒特別「鴿」,但有人卻留意到,美股當天即使他未講重點就已升,是否莊家早有春江鴨?耐人尋味。
限制基金贖回
此外,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在大量投資者要求贖回基金之後,近日限制房託基金BREXIT贖回,並引發英國房地產基金M & G、施羅德、貝萊特等,都推出類似贖回限制的機制,令市場關注。因有關機構投資者大多來自亞洲,包括中國,其中有政府主權基金、涉及各國的退休金、公積金等。另美國安碩投資級別公司債ETF(LQD)單日流出30億美元,也是20年來罕見。如果以上這類具標誌性、「大到不能倒」的投資管理公司有任何風吹草動,違約、爆煲或破產,全球資金、流動性都會受到影響,引爆連鎖反應,不容輕視。
早前美債流動性示警,影響全球金融資產,再加以上種種迹象,不難得此結論:2023年經濟不確定因素太多,前景悲觀。
橋水:熊市未完
有投資者可能不信,想撈底,不妨先看看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的研究報告。報告比較了美股60年來,7次由美儲局貨幣政策導致,與今次熊市相似的通脹性熊市:1966、70、74、82、84、90及2002年,但不包括1987及2008年。橋水以4個指標:通脹、經濟增長率/失業率、貨幣政策及估值,評估今次熊市是否會即將結束,以供撈底(見表),結論是:
美國通脹需要持續放緩,以及美儲局轉向,熊市才會結束。今時通脹雖符合熊市結束條件,但估值還較混亂;至於中間兩項:經濟強度及美儲局政策更不符合,故美股仍會有逾15%跌幅的風險。
若美儲局繼續QT,加息、縮表,很可能造成流動性危機。由於市勢可以反覆,現在實不宜沽空,甚至All-In或進行高槓桿投資,反而應持現金七成以上,以及高息股,耐心等待時機。若炒波幅,市況一旦逆轉,就要「跑得快,好世界」,做好對沖。
美經濟及投資市場恐流動性不足,港股則暫無大礙。港地產股要揀有較充足盈利支持者,如恒地(00012)、新地(00016)、領展(00823)、九倉置業(01997)等。至於本地消費、零售股及濠賭股,要作中線部署,便可看高一線。內地股則要看內地疫情政策改進而定,但基本利好,汽車、內銀股中線看好。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