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3/07/2023

烏克蘭反攻的三個未解之謎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飛

    鄧飛

    香港立法會議員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

    飛常談

  今年六月初,烏克蘭的反攻行動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了。然而經過一個月之後,烏克蘭的反攻雖然奪回若干村莊,也的確把戰線往前移動了,但並未產生摧枯拉朽的效果,俄軍主力尚在,俄軍自2014年佔領的大城市一個也沒有失守。烏克蘭坦克裝甲車在媒體鏡頭面前磨磨蹭蹭,反而讓人印象深刻。這就讓人非常費解了,明明烏克蘭已經為反攻準備好幾個月了,明明美國和北約等西方國家已經給予烏克蘭非常豐厚的軍事裝備和培訓了,為什麼進攻進度未入理想?儘管不少網上評論尤其海外華語網上評論挖空心思為烏克蘭辯白,但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三個未解的謎團,讓人對烏克蘭反攻成效保持懷疑態度。

 

排雷成效低下,成俄軍活靶

 

  首先是排雷成效低下之謎。在烏克蘭為了反攻而用了幾個月時間去遊說西方各國提供裝備之時,俄羅斯也沒有閒著。相反,俄軍在前線構築了如同銅牆鐵壁一樣的防禦體系。英國國防部推特在上個月宣稱,俄軍防禦體系是有史以來最為嚴密的。路透社在四月刊出專題文章,非常細緻地介紹俄軍的防禦體系。簡單來說,俄軍每道防線包括以下元素:

 

  從接觸敵方的最前線開始,一直延伸到後方,分別有龍牙(阻擋坦克前進的混凝土障礙物)、反坦克壕溝、地雷陣、鐵絲網、戰壕。距離戰壕後面兩公里之外就是炮兵和火箭炮陣地,再後方是指揮所和通信中心、彈藥等物資倉庫,再後面就是支援地面作戰的空軍機場。

 

  整個防禦體系當然不會只有這麼一道防線(或者更準確說是一套防線體系),肯定超過兩道防線,每一道防線之間相距大約兩到十公里左右。

 

  這套防禦體系的戰術是:用上述各種障礙物和地雷陣阻滯、放緩烏軍的進攻速度,從而為炮兵和直升機、對地面攻擊機贏得瞄準目標的時間,盡量精準打擊烏軍。一如我在本欄上期所提,俄軍的軍事戰略目標,就是用這種體系化的防線,消耗烏軍坦克裝甲車,乃至人命。

 

  相對於俄軍防禦之「盾」,烏軍反攻戰術之「矛」,其原理在於:使用西方支援的排雷武器 ------ 美軍M58排雷線形裝藥(MICLIC)系統,以應對俄軍的反坦克地雷。這是一種遠程掃雷裝置,可以迅間在地雷陣中開出一條長約106米、寬約8米的通道,然後坦克裝甲車魚貫而入,可以說是一面前頭排雷開路,一面後續主力部隊跟隨,亦步亦趨。另外,烏軍透過無人飛機等瞄準觀察儀器,偵查和鎖定俄軍後方炮兵目標、指揮所目標、彈藥庫目標和飛機場,然後把目標在地圖上的座標報給烏軍後方的海馬斯火箭炮和155毫米火炮,精準打擊俄軍目標,尤其打擊俄軍防線後面的炮兵和彈藥庫。

 

(Shutterstock)

 

 

  烏軍戰術要領在於:快速排雷為主力部隊開路,同時充分利用西方裝備比俄軍裝備更快、更準、更猛的優勢,精準而快速打擊俄軍後方目標,尤其打擊炮兵陣地和彈藥庫。沒有炮兵支援,戰壕內的俄軍步兵難以抵擋烏軍坦克衝鋒;沒了彈藥,俄軍炮兵和步兵難為無米之炊。烏軍戰略:用優勢武器突破俄軍防線,然後快速插入防線後方,擴大戰果,無論是包抄俄軍後方,還是奪取後方大城市。關鍵還是在於排雷要快,一旦速度太慢,那麼坦克和裝甲車就會堵塞在進攻的道路上,那就等於成為俄軍炮火和空中攻擊的活靶。就算烏軍火箭炮和大炮比俄軍打得更快和更遠,但實踐證明,俄軍也不是傻的,一直在因應烏軍優勢而調整自己戰術,固定炮兵陣地和倉庫,變成流動陣地和彈藥供應,對付烏軍無人機的反擊手段也在不斷提升。

 

  從各方媒體報導顯示,烏軍的排雷似乎非常不順暢,不僅影響反攻進度,而且網上媒體傳出不少烏軍似乎要用士兵性命冒險,也就是俗稱的「蹚雷」。而澤連斯基恰恰是因為不願用士兵「蹚雷」,才寧可放慢排雷和攻勢。這是怎麼回事?西方援助的排雷設備不是說排雷效率很高嗎?怎麼完全顯示不出高效?

 

  其次是徵兵之謎。根據烏克蘭媒體《烏克蘭國家網》的轉載,基輔地方政府要求適齡人士即使沒有收到徵兵通知書,都要自動前往兵役登記處報導。由於烏克蘭和西方各國嚴密控制烏克蘭軍隊傷亡人數的新聞報導,故此我們無從知道到底烏軍傷亡人數。為什麼烏克蘭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徵召適齡人士當兵?是不是傷亡慘重,需要補充兵力?那30個旅的北約訓練新軍到底損失如何?真的要靠人命去蹚雷排雷?

 

烏軍射擊欠精準,耗盡西方彈藥

 

  最後是使用集束彈之謎,是因為耗盡了西方庫存彈藥?對於美國運送集束彈給烏克蘭,雖然媒體和國際反應都比較激烈,但實際上從精準打擊的要求來說,集束彈的精準度不高,不是一種高作戰效能的武器。拜登政府解釋,因為烏克蘭戰爭已經耗盡了美國和北約各國的庫存彈藥,也超過了兵工廠的產量,所以才不得不使用國際上禁用的庫存彈藥,也就是集束彈,以替代常規炮彈。其實在去年十月,五角大樓已經警告,烏克蘭已耗盡西方的彈藥儲備。現在,烏克蘭不僅耗盡西方國家庫存彈藥,而且對彈藥的需求量已經超過了西方國家兵工廠的實際產量了。這就引申出兩個問題了:

 

  第一,烏克蘭的射擊精準度並非如西方媒體報導的那麼高。現在每天烏克蘭需要兩萬發155毫米火炮炮彈或者火箭彈,這一日的炮彈量相當於阿富汗戰爭一個月的量!現在戰爭打了超過五百天,五百天乘以每日兩萬發彈量,等於打出去了一千萬發炮彈。而前線俄軍兵力保持二十五至三十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俄軍平均每人挨三十三發炮彈,這還沒計算步槍子彈。就算按照西方報導,俄軍傷亡已經有十萬人了,所謂前線保持三十萬兵力,只是用新部隊替換傷亡的部隊,也就是應該有四十萬左右的兵力,那分攤下來,平均每個士兵也挨了二十多發炮彈啊,烏克蘭軍隊也不見的是精準打擊,不少彈藥都打到別的地方去了。就算是彈藥用在打擊俄軍軍事設施而不是士兵身上,那目前也沒見俄軍指揮癱瘓,沒見俄軍吃不上飯,沒見俄軍通信連不上線,那這些彈藥都打到哪去了?

 

  第二,西方國家的兵工廠生產量跟不上烏軍消耗進度了,不等於兵工廠的生產力無法追上消耗量。目前生產量和最大生產力,不是同一個概念。理論上,西方國家當然可以加大生產量,把兵工廠生產力極大化提升。問題是,提升產能和產量所帶來的成本上漲,誰支付這張帳單?烏克蘭已經打得一窮二白,不可能支付上漲的軍工支出。那是不是西方國家政府代為埋單?長貧難顧,在目前全球高通脹、美元高利息的經濟環境下,有幾個國家的議會和政府願意慷慨支付這張帳單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