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7/11/2020

從施政報告說起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我在友報曾說過,特區政府有三大任務︰一是抗疫;二是遏制黑暴,將其繩之於法;三是發展經濟,融入大灣區。林鄭的施政報告雖項目繁多,但各條文中大多都與上述3個任務有關。

 

  黑暴問題已有《香港國安法》去對付,不贅。抗疫與經濟要做的事仍多。先說抗疫,市民對政府的抗疫策略一直大有保留,怨其力度不足,不夠進取也!

 

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值得讚許。(資料圖片)

 

政府檢疫方法落伍

 

  林鄭認為全民檢疫只是一個口號,因為做不到。我不同意這說法,政府有些理念似未搞清,做法也落後。9月份檢疫時,政府兩個星期才驗了不足200萬人,所以林鄭認為要全民檢驗,就算效率增加1倍,需時也要1個月。從梁振英發給不少KOL的短評中得知,原來政府進行核酸檢測時,仍然用著過時的方法,怪不得林鄭害怕處理不了750萬人的樣本。今年4月,頂尖醫學期刊《刺針》已有研究報告指出,20、30人的樣本可混在一起,若結果是陰性,則這批人全是陰性,不用再驗;若是陽性,則起碼其中1人是陽性,這批人的個人樣本,便要分開重驗一次,找出誰人是陽性。論文發現,用此方法,省時省力,準確性極佳,後來不但武漢、青島等城市都用此方法,美國不少檢驗中心也是10個樣本混合去驗,效率得以大大提高,我倒是想不到香港還是如此落後,未有參考別人的成功經驗。希望政府全面檢視一下自己的程序與資源,看看是否可數倍地提高效率。青島可5天內完成香港要1個月以上的工作,對香港的形象是很不好的。

 

  政府的另一盲點似乎是以為全民檢測未必能清零,所以不值得做。但帳不是這樣算的。全民檢驗,的確不能確保立時清零,總會有漏網之魚,但我們可肯定這會截斷多條傳播鏈,在一定的時限內大幅減少個案。個案一少,政府便可以有足夠的資源,一發現個案便大規模及有針對性地檢驗,這樣可為香港買到時間,並大有機會創造出通關的條件。待疫苗能廣泛使用,問題便大部分解決掉。況且我以前已指出過,以經濟成本效益計,全民驗疫就算效果只能維持三幾個星期,已經是完全值得。

 

  在經濟發展上,我們可引用毛澤東從前的一句名言︰「人的因素第一」。經濟學家重視人力資本,與毛的觀點十分接近。人的因素包含有吸納人才、培養人才及人心的問題。今次施政報告中有項建議,叫「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我十分贊成。政府打算每年動用最多4.32億元,資助香港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大灣區工作,每人最高資助額1.8萬元,從一些報道可知,若薪水是1.8萬元,政府則肯對僱主補貼1萬元,這意味著有些人可得到更高的薪酬及補貼。阻礙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的一個原因,是那裏的起薪點不及香港,但別人機會多、升級快、前途無限,有了這補貼,可鼓勵更多人到大灣區,他們的人數足夠多後,可把大灣區的信息反饋到香港他們的朋友圈中,減少思想障礙。大灣區的發展是香港的機遇,年輕人早點明白是重要的。但光是津貼還是不夠,社會應多推動一些介紹大灣區的資訊計劃,並鼓勵年輕人不要老是躲在自己的舒適地帶之內。

 

應廢通識科省資源

 

  人的因素重點之一是人心,人心受教育影響。香港不少朋友在黑暴開始後檢視過通識教育的「課程」及考試題目,其中有不少觸目驚心之處,絕非某些教師及教協可推搪過去。我素來支持通識教育這個理念,但其形式卻不必是為此開設一科,讀好歷史、科學、數學等,完全可達到通識的目的,而且更適合高中這個年齡群的學生。有些內容,例如在課室中大談空泛的政治理念,或甚至宣揚港獨,不但可能違法,而且完全不適合中小學生。

 

  施政報告中既然也觸及這一科,估計政府是要作些整頓了。我看整頓的選擇不外乎幾項︰一是乾脆廢了此科;二是把此科視為選修,不是必修;三是對其內容及考卷作出改善。

 

  我認為上策是把此科廢掉,這樣可空出大量學習時間與資源,學生多了空間學習歷史及數理科目。現時只是初中必修歷史,這不足夠,高中也應如此。未來的世界中,科技會非常重要,中學不多學點怎成?

 

  最起碼的方案也是將此科變為選修科。通識科搞得一塌糊塗,政府怎能強制所有的學生去讀,這不是糟蹋我們的下一代嗎?但必須指出,就算是選修,其課程也要根本性改革。中小學所教的,本應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沉澱出來的基本知識,而不是一些太有爭議性的題材,後者可在大學及研究院才引入。

 

  我不管某些「教育家」指出甚麼辯解,通識科在港的試驗,已是一場災難,大大的削弱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希望施政報告只是一個開端,政府要早日解決這問題。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親友自殺離世遺屬如何自處?身邊親友應該怎樣陪他們走出人生最低谷?► 即睇

我要回應4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潛龍發表於 2020-11-28 02:25 PM
  • #5
  • 4)如果我們能用個人資料來測量出某個人具有哪些特質,然後用這些特質來描述文化,就可以幫每一種特質畫出一張分布圖。這樣就可以從社群媒體、點擊流、或供應商提供的資料中找出一群特定的影響目標。舉例來說,假設你想讓意大利文化變得沒那麼外向,你可以先從人們使用網路的行為模式中找出最外向的意大利人,用資料查出這些人各自是誰,把他們根據外向程度依次排列,然後一個個影響他們,觀察他們的外向程度以及義大利文化整體的外向程度是否隨著時間降低。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文化變遷當成是一個文化的特質分佈曲線往右移或往左移。而資料則讓我們可以把文化拆解成個人,從下而上影響他們。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20-11-28 02:23 PM
  • #4
  • 3)操弄他人觀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改變對方的自我認知。也就是說,操弄者得「偷走」對方的自我認知,然後植入自己的版本。他們經常會先封殺對方的敘事,然後掌控對方周圍的資訊環境,花幾個月的時間逐漸瓦解對方的「心理復原因子」。讓對方喪失自我。他們會刻意營造一些難以置信的現象,讓對方陷入困惑,相信自己無法掌控環境;也會刻意小題大作,讓目標把每件小挫折都當成世界末日;還會用反敘事消滅對方生活中大大小小事件的意義,讓對方覺得生活一團混亂,所以事情都毫無道理;此外,反敘事還會鼓勵目標彼此猜疑,讓目標難以接觸到那些能阻止他們繼續惡化的救星。你一旦開始覺得身邊的人都在占你便宜,生命中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你就很難繼續忠於既有的體系或群體,從此變得拒絕失敗、逃避風險、不服從命令。
    但光是摧毀士氣通常還不夠。想誘發叛亂,你還得讓目標產生一些與衝動、莽撞、強迫性有關的負面情緒或負面想法。這樣才能讓目標從怠工、逃避風險、傳謠言這類溫和被動的反抗作風,轉為爭吵、抗命、揭竿而起這類主動為之的破壞行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20-11-28 02:22 PM
  • #3
  • 以下截錄自《Mindf*ck》一書:
    1)電腦模型可以用人們對特定臉書內容的按讚準確預測其行為。「這個模型只要蒐集你的10個「讚」,預測你行為時就比你的同事更準;如果有150個「讚」,就比你的家人更準;有300個「讚」,就比你配偶更了解你。」
    2)如果你能知道敵國社會中有哪些人既容易接受新觀念,與同伴的連結又夠強,足以讓反敘事滲透進敵國的社群網路,那麼找出這些人並且充分了解他們,煽動就會變得更容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20-11-27 12:34 PM
  • #2
  • 最近看過一本書「Mindf*ck 心智操控 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講劍橋分析怎樣用社交平台大數據、計量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令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書中還詳細講述劍橋分析在建立系統時在非洲國家、加勒比島國和南太平洋島國進行測試,影響它們的選舉,制造暴亂和改變當地文化。書中多次提及美國國國防高研署(DARPA)早已掌握這些技術。例如,劍橋分析和DARPA制造暴亂的標準程序是:首先用社交平台的數據知道每個用戶的性格特徵,認定什麼性格(自戀,馬基維利主義和病態人格)容易成為暴徒,然後用精準投放的方法把他們撮合到同一個網上社交羣組,當羣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便安排面對面聚會,組織會安排「暗樁」混進人群煽動情緒並引導人群向暴亂發展。
    網上社交平台是香港的安全大漏洞,而且難以堵塞,像大陸一樣禁用外國社交軟件會令香港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及香港政府要好好想辦法應對。美國就算不用這些技術來在香港制造暴亂,用它們來影響選舉及改變文化也是大問題。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