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13
李約瑟之謎與教育內容
教育能提升人民的生產力,從而讓他們有更高的收入。除了在文革這種知識愈高,地位愈低的極端情況外,上述教育與收入的正面關係,幾乎是規律性的。我曾用香港人口普查的數據計算過,在港每多讀一年大學,在其他條件相同下,平均薪水會增加15%左右。
在內地,入讀大專院校的人數比15年前猛增七倍;在台灣,大專院校學額已遠遠超出適齡學生人數;在香港,讀大學已不再是一小撮人的專利。在大中華地區教育能逐漸得到普及,這本是好事,但我們還需要問:教育「量的進步」是否便足夠支持經濟增長?教育的質素與內容是否也十分重要?
中國曾是科技先進國
不要低估這些問題,搞得不好,國運可以被拖累數百年,有史為證。
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謎團之一是所謂「李約瑟之謎」(The Needham Puzzle)。李約瑟是著名的科技史專家,他在《中國科技史》中用了大量的史實證明,宋朝時的中國,科技水平普遍地大幅領先西方世界。就算是遲至明朝初年,由鄭和所指揮的,從福建泉州製造的船艦,其長度也比數十年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所乘的船長上五倍。我愛翻閱明末時出版、宋應星所著,記有宋明工程技術成就圖文並茂的《天工開物》,不能不讚嘆當時工藝技術的發達。
不過,在宋朝以後,中國的科技卻突然停頓下來。反觀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後,科技卻是突飛猛進,在明朝中葉以後,早已在多方面超越中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把西方科技帶到明朝的宮廷後,迅即吸引了徐光啟等思想開放的士大夫的興趣。李約瑟之謎便是:為甚麼中國的科技在達到如此先進的水平後,突然停頓數百年,致被別人超越?
解釋李約瑟之謎有多種論說,其中一種便與教育的內容有密切關係。宋朝不但科技發達,朱熹等理學家更是不世出的思想家,他們把儒家思想重新演繹。我們先不論是否同意他們的學說,但其後數百年的科舉考試,卻是以解釋儒家經典為基本,後來以八股文為體裁,更是使人思想僵化。一代一代的文人士子,窮一生精力,寒窗苦讀,目的只是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我們就算如何細讀這些儒家經典,深研宋明理學家對它們的註解,也不會對科技研究有甚麼貢獻。中國整個科技的步伐停頓了下來,不是社會缺乏教育,而是教錯了內容。學生白首窮經,學的卻可能是「廢物」,社會焉能進步?
教育僵化是弊端
中國的科技浪費了幾百年,喪失了最先展開工業革命的機會,後來更因科技落後而被帝國主義欺凌,使人掩卷嘆息。不過,中國所浪費的幾百年,時間上還不算是最長的。在歐洲羅馬帝國衰亡前夕,也是出了位傑出的思想家,聖奧古斯汀,他把古代希臘的哲學與天主教的神學結合起來,其思想又通過教會而定於一尊。但到下一位同等級數的思想家聖多默‧阿奎那出現時,已是中古世紀的末期。聖奧古斯汀在公元354年出生,阿奎那在1225年出生,在這相隔的871年間,歐洲竟沒有足夠分量的思想家出現過!缺乏科學教育,思想僵化的後果可以很嚴重。
今天香港或內地的教育體制,有沒有使學生學非所用?顯然是有的。若教育與社會今天的需求或明天的發展,能配合得天衣無縫,便不會有這麼多人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工作。教育要投資,但在內容上,也要教得其所,否則,教育便只餘下裝飾的價值,讓人用以耀武揚威,而其代價是社會又要停頓下來了。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