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2022
港人步行意欲低!如何智慧打造「易行城市」?改善步行環境是上策!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為打造香港成為「易行城市」,特區政府早於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行人友善環境」政策,即「香港‧好易行」項目,鼓勵市民「安步當車」,減低市民對交通工具的依賴之餘,更可改善空氣質素。可惜,港人的步行意欲並不高。
有環保團體自2016年起每年訪問約五百名香港市民,以了解香港人的步行習慣,結果顯示,每周至少步行三天兼且每次累計步行30分鐘或以上的市民人數持續下降,由2018年的29%大跌到2019年的12%,再跌至2020年的8.4%。
該調查又發現,即使只是五分鐘的車程,不少港人也寧願選擇乘車而不願步行,總括原因,除希望節省時間或因攜帶重型物品以外,天氣不適宜(如太熱、太冷或下雨),以及注重出行的體驗,例如不想步行、有座位、比較舒服等想法,都是影響港人步行意欲的因素。
近年來,香港的高溫紀錄屢被打破,加上氣候潮濕,市民在烈日下步行,渾身是汗,難免悶熱難耐,所以要喚起港人步行的意欲,便須先改善步行環境的舒適度。
外地有不少地方政策,值得借鏡。例如新加坡早於2013年推出「暢行乘車計劃」,在所有地鐵站、輕軌列車站及巴士轉乘站附近200米範圍內,興建行人路上蓋,並擴闊城市綠化帶的範圍,延至主要屋苑的行人和單車路徑;哥倫比亞的麥德林市(Medellín)種植了數十萬株樹木和灌木,形成「綠色走廊」,令該市溫度下降超過3度;美國洛杉磯市利用特殊塗料,把黑色柏油路漆成灰白色,用來反射陽光,減少路面吸收熱能。這些措施都可為城市降温,有助延緩全球暖化。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此外,還可以仿效日本、台灣和南韓等地開發地下空間,好讓市民在不受天氣影響下也可以徒步四方。其實,本港過去數十年來,曾進行多項地下空間發展的研究,例如2015年就尖沙咀西、銅鑼灣與跑馬地及金鐘 / 灣仔等地區,進行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而尖沙咀西地下空間發展計劃更擬於九龍公園地底建造5層空間,用作多元化社區用途,可惜期待多年,一直沒有落實。
據知阻礙相關計劃進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香港仍未廣泛製作及應用海外早已流行的三維(3D)地底環境地圖及模型,無法掌握如基岩、土質狀況和淺層地下公用設施分布等全面的3D資料,致令有關當局難以制定具宏觀全面角度和多層次的整體規劃策略。
其實,香港要打造成為先進的易行城市,便需要全面梳理地上、地下多層次的空間數據資料,建立一個全面的空間數據庫,以作多角度和多層次的空間數據分析,再配合各個地區的特質和需要來制定策略,建設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便能讓市民日常徒步出行都倍感舒適自在。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