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2017
老竇謊稱女兒無畀家用 父女險反面 (晴報)
支付家用是孝順的象徵,但同時是引發家庭不和的導火線。有女生指聽到父親與人傾電話時,指她無畀家用,令她深感委屈,自覺「中晒箭」。有輔導專家建議事主正面與父母了解問題所在,坦誠說出委屈處。
有女生在網上訴苦,自稱每月定時畀大量家用父母,但父親竟向外人說她「一分錢都無畀過」,令她很傷心。她在帖文中形容。明明是其他兄弟姊妹沒有畀家用,但父親卻隻字不提,強調因此「真係好傷心」。她在帖文中續指,父親為人豪爽,常借錢給其他人,認為他這次講大話,不是為了「扮窮」。
爭拗多源於有期望落差
有過來人表示當年每月給父母1萬元作家用,豈料母親「周圍唱我無幫手交電費」;有人則指父母認為其家用金額「只夠畀伙食」,但實質所付家用足以在外面租樓住,因此一怒之下遷出老家。有網友認為,事主的父親說謊,可能為「溝淡」其他子女沒給家用的責任,亦可避免親友向他借錢。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吳子樂指,求助個案中不少涉及成年子女與同住父母為家用問題起爭執,爭拗不因多數源於雙方期望落差。他稱,有子女月付1萬元作家用,但父母仍不滿意,調解後才發現父母過去會將收入全數上繳予家庭,故認為子女所付金額僅支付自身生活費。「父母認為子女若租樓,該筆家用難抵租金、伙食等開銷,因此認為『茶錢都無畀我們』。」子女一方則指家用已佔收入三分二,遠較同輩「畀得多」,因而感委屈。吳建議,應多聆聽雙方背後理據,互相協調期望。
圓滿關係中心總監暨心理輔導學家蔡綺文指,有個案是母親重男輕女,將兩名女兒所付家用拿來「倒貼兒子」,更怪責女兒「畀唔夠錢」,令她們感委屈。她續指,男性多愛面子,「部分人講大話指仔女無畀家用,但自己仍能豪爽花費,以展現自身能幹一面。」她又說,子女若遇此情況,不宜揭破謊言,應正面游說︰「例如主動關心父母是否夠錢使。」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