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2019
百億穩醫療 病人抱希望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日前就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做民意調查,《預算案》整體評分約47分,是自2008年以來最低。民意固然有其參考作用,但這份預算案是否真的乏善足陳?若盈餘較去年大跌6成而政府卻仍大幅增加醫療開支,總算是做對了事情。
港大民調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621名市民,詢問是否滿意新一份預算案,預算案比去年再低了1分之外,評分更是歷年新低,雖然受訪人數較少,但500人以上的調查結果,已可被信納。不過,普遍市民(包括受訪者)「滿意」與否,很視乎有沒有「派糖」或「派錢」,有得派又派得多,自然就「滿意」;沒有派或派得少,便「不滿意」。其實,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甚至像香港這樣的一個國際都會,要繼續安定繁榮,宜居宜業,便一定不能只顧做一些短期措施,而是要投資未來。
談未來,似乎有點科幻,但馬雲說「未來已來」,故政府必須先著眼於「已來」的「未來」——市民醫療需要。市場有共識,2019世界經濟前景將比前更不明朗,因此,連預算案也以「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為主調,但可別忘記,貧與病的挑戰往往會結伴而來,一旦經濟逆轉(今年經濟增長預期也僅2%),市民生活艱難之外,若禍不單行,不幸貧病交煎,而公營醫療服務又遠未符理想,才是不幸中之大不幸。
外圍經濟無法輕易改變,但做好公共醫療則可未雨綢繆。從每年傳染病來襲,港因人口老化而帶來的醫療困境就更形尖銳,因此,這份預算案在醫療方面預留資源的安排,值得讚賞,尤其是︰預留100億元,確保公營醫療系統有穩定資源,以應付不時之需;預留50億元,更新或添置醫療設備;增撥4億及7億元的資助,分別擴闊藥物名冊及提高醫護士氣,挽留人才。
我們衷心希望那100億元的穩定基金,幾年後不會被用作「救財赤」,而真正用得其所,用得「到位」。至於今天引水救火,為何遲遲未能「到位」,那就要問負責撥款的議員、執行的官員及醫管局管理層了。
撇開土地的考慮,興建一所約500張病床規模的醫院,少於70億;否則,像去年港大傳染病學袁國勇教授的建議,以這100億元作種子基金,以每年4%回報計算,每年便可有額外4億元資源供公營醫療系統運用。
社會固然會希望香港不必動用這100億元以穩定醫療,或應不時之需,但更會期望這基金能更善加運用,而不是鎖在庫房,病人則無辜升天堂。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