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2018
政策多關懷 援助「麥難民」
台灣傳媒近日引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的報道,指香港夜宿於通宵營業連鎖快餐店的「麥難民」幾年內增至300多人,並形容這現象為「港經濟悲歌」。對於「麥難民」,港人近年並不陌生,問題是︰一個管治750萬人的政府,有沒有在意過這幾百人?
「麥難民」(McRefugees)當然不是真正難民,他們有「難」,只在住屋之「難」或有其他「難」言之隱,因此,不宜簡化這個問題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居住難題,但既然國際傳媒關注本港的住屋民生,而關注上「升」到了國際層面,我們希望港府會正視問題,關注並協助解決這群無家可歸者的需要。
太平山青年商會今年6月已在全港116間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進行「香港快餐店夜宿者調查研究」,發現有334名「難民」,雖然人數與社區組織協會去年底在73間麥當勞進行的同類調查稍有差距(384人),但情況相若,而平均年齡約50餘歲,最年輕約20歲,最年長則約70歲;學歷在高中或大專以上的佔約4成。「難民」以九龍,尤其是油尖旺、深水埗區較多,他們夜宿快餐店的原因主要是租不起樓,其次是失業,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有其他居所如公屋、劏房等,而且在職,有些「難民」正是因工作關係,逼於夜宿「麥記」。
部分留宿在快餐店內的市民,並非無家,但其居住環境惡劣,甚至連快餐店也不如。
「麥難民」現象並不純是住屋問題,若要完全容納這幾百人,可能單靠一個類似「光房」的項目已可解決,但若是因低收入、失業,甚至濫藥吸毒、精神病、年邁無依、與家人不和等千百個不同理由而「有家歸不得」,便是政府相關部門及社福機構要做的工作,而前綫社工可否再多走一步,協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誘因,切實解決難題?
雖然部分「麥難民」不會承認自己是露宿者,但兩者實在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而「麥難民」寧選擇夜宿快餐店,也不願到露宿者之家,露宿者之家在設施、形象、資訊發放方面,有沒有值得檢討之處?
截至2018年2月,露宿者登記人數約1,100人,即使連約400名「麥難民」總數也只是1,500人,政府及社福機構究竟有沒有魄力,甚至只是基於關懷這一小撮市民之心,徹底幫助這一群似已被社會遺忘了的人?
大部分城市都有無家夜宿、露宿街頭的人,問題是政府有多真正關注他們。有些人以為,政府或社福機構若幫助他們,就會進一步鼓勵人露宿,其實,問題並不會因食環署或場地管理人員驅趕而消失,變成「眼不見為乾淨」,而是真正關懷這批人怎樣生活的人可以做得多少。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