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17
阻撓建屋 苦了基層
港府上周分別公布兩項關於土地研究和改變用途的計劃︰房協研究在郊野公園建公屋及規劃署擬用18間空置校舍土地作住宅發展。以香港今天土地、居住問題之嚴峻,類似計劃必須盡快開展,更要多做。
房協將研究在大欖及馬鞍山的郊野公園邊緣地帶共逾40公頃的土地上,興建公營房屋的可行性,包括研究兩片土地的生態價值。以郊野公園土地建屋,社會固然已有分歧,有關土地生態價值的高低,爭議就更大,甚至連政府邀請房協做研究也遭人批評,先考慮其他棕地、市區重建,甚至要求政府大幅減少單程證配額等舊調,自然就彈得更響。
在眾多反對聲音、百般阻撓下,我們只想問︰大家是否仍想繼續見到港人需動用一生積蓄,甚至兩、三代人的財富去供樓,做「樓奴」?又或對基層家庭捱貴租、住劏房,甚至露宿街頭視若無睹?要解決港人的住屋困境,以上所有覓地建屋的辦法都值得積極、盡快去做,而且多管齊下,務求盡快落實。一味搶佔道德高地,以環保、「住屋公義」(即指房屋資源分配不均)等理由,反對發展土地作住屋用途,都不是實事求是、面對現實的態度。
另一方面,當規劃署在183間空置校舍用地中,以約1成作住屋發展時,又有人批評比例太小。筆者反而不太贊成以校舍換取土地建屋,因教育對社會十分重要,這些空置校舍(主要是小學)或因社區人口老化而遭淘汰,但教育是持續而終身的過程,社區內成年人,甚至長者,同樣有持續進修的需要,空置校舍正好改建、翻新成社區內持續進修中心,盡量不要浪費其原本用途及相關配套和環境。
其實,空置校舍土地面積較小,只適合較少規模的住屋發展,而規劃署也暫未透露發展公、私營住屋的比例。無論如何,政府積極覓地建屋的方向,尤其是建公營房屋,都值得支持。縱使具體細節尚待落實,其實,郊野公園兩片共逾40公頃的土地,相當於1.75個西九發展區,可建成12.6個像牛頭角下邨(一區)的公共屋邨,共53,000多伙那類的公屋單位,這無疑是德政。我們不知道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是否已有片瓦遮頭而要求其他人需要像自己一樣,捱一下供貴屋或租貴樓之苦?
房屋呎價幾萬元絕不合理,任何「辣招」亦只能堵截而不能杜絕炒賣,長遠還是要增加房屋供應,還要配合相關政策及措施。假如政府現即公布陸續會有40萬個公私營單位推出,讓港人租或買,相信樓價便可回落或維持在普遍市民可負擔的水平。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