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2016
認同彈性就業 釋放勞動力
香港青年協會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頗接受彈性就業(一般被簡稱為「炒散」),若「炒散」是新世代的職場模式,甚至是時代的呼聲,不單政府要回應青年人的就業需要,連社會也要趁經濟尚未太差的時機,仔細考慮鼓勵彈性就業的相關配套。
年輕人喜歡彈性工作不代表沒有責任感,反而凸顯他們的工作多元兼有活力。
青協「青年創研庫」訪問了528名15至34歲的在職青年,逾半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彈性就業」,即是有別於主流作業模式,包括工作場所、工時、報酬、福利、勞僱關係等的工作,例如臨時工;或因管理及經營方式而衍生的工種,例如兼職、產品直銷員;又或是一些自僱人士、自由作業者,例如繙譯、演藝人員、廣告設計、程式員等,都可稱為彈性就業,港人一般稱為「炒散」、「freelance job」,通常以項目(project)、工時、件工等,按件取酬。
調查結果有幾個方向值得深思:一、受訪者逾半曾彈性就業;二、受訪者認為「炒散」時間靈活及可賺更多錢;三、受訪者指「一生做一份工作」的觀念已過時。就此,政府好應以政策回應,而社會也應要接受新世代的想法,並在觀念上作出相應調整。
隨著科技發展,工作的場所及模式已為「就業」賦與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遙距、隨時隨地等,包括24小時在家工作。當然,新世代更追求擺脫傳統的就業模式,自由分配時間,從而擁有更多、更大的自主和空間。
青年以外,婦女是另一個追求彈性就業的人口。以美國500多萬做臨時工的人,24歲以下的青年就佔逾3成,而婦女更佔一半!
有人估計,以服務業為主的香港彈性就業人口有50萬,有效保障、善用這些人力資源,是社會一大議題。
團體已建議政府優化資歷架構,讓「炒散」也可以計入年資及經驗,另倡設一個平台,支援本地彈性就業者,無疑會對「炒散」這個就業模式會有促進作用。其實,政府支援、社會人士接受,並認同「炒散」的貢獻,其實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日本社會學家大前研一最近有「低欲望社會」的理論,他指新世代傾向只追求一種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感覺」,例如「炒散」表面上多勞多得,其實未必比做一份長工賺更多錢,但年輕人卻有此想法,而且較容易滿足,因此,社會要接受年輕人這種思想,最重要的是鼓勵年輕人就業,尤其是香港這個逐漸人口老化,又傾向朝福利社會方向發展的社會。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