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2016
尊重意願 助子女幸福成長
昨天談培育下一代,雖說家長有極重要的角色,但也不要像有些教育學者般過分緊張。最近有位媽媽知道女兒日後想做擦鞋匠,賺取生計就較為擔心,其實,莫說小朋友志願會隨時日而變,即使子女真要做一些父母認為不夠理想的工作,只要他們願意自力更生,且自得其樂,又有甚麼大問題呢?
為人父母,尊重子女意願,協助他們好好成長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禮物。
有位媽媽在討論區說女兒看過一個關於擦鞋伯伯賺40元擦一對鞋的電視片段後,覺得這樣的生活也不錯,這位媽媽因而感到困擾。
為人父母者,若不善忘,或都會記得自己當日對初生子女的期望僅是健康、快樂而已,現在若子女可以維持到自己生活,身心健康,愉快一生,父母又要他們賺到幾億、幾十億,是否有違初衷呢?依筆者看年輕人,只要他們不會為社會造成任何負擔,又沒有侵擾或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就未必是壞事。
日本管理及社會學家大前研一最近有「低欲望社會」的理論,他指一個社會因經濟低迷,大學又過多,在種種不明朗的因素下,新世代會傾向「向內、向下、向後」,有別於天天向上這種積極正能量,新世代只追求一種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感覺」,而不再像上一代般努力付出,日本便正面對這種社會現象。大前研一指日本仍在培養「整齊劃一」的「人才」,要求學生背誦「標準答案」,已難應對時代的需要,而日本共有178所國立大學,反觀瑞士、新加坡則分別只有12間及4間,而兩國人均GDP卻高於日本。
與日本相似,部分港學歷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似乎也漸失動力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寧願不結婚、不生育,也買不到或不願買樓,胡亂填飽肚子,就此過活。
以上看似荒謬,社會也沒有進步,但當一個社會發展到某階段,就會有些逆向發展的暗湧或潮流,這是大家需要接受的。20世紀初的文藝潮流達達主義(Dadaism)和20世紀60-70年代的嬉皮士(Hippies)都可說是主流思潮的倒流效應(Backwash Effect),大家看中國春秋戰國的道家思想、魏晉的竹林七賢和陶淵明,不也是主流思想以外的一道清風?
今時有人力求科技創,但又有害怕高科技、機械人會倒戈,控制甚至統治人類的夢魘;在相近的時代,可以出現力求改變大勢的諸葛亮,也可以有淡泊以明志的陶淵明,當子女「宅」得可以用即食麵解決三餐時,請父母們不要太過驚訝,只要他們並非不想付出,而又要享受奢華生活的話,為人父母者,最好還是順其自然了。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