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1/2016
資助大專教育 成效要檢討
近年本地高等教育界面對的挑戰,雖未至於要單從商業角度去考慮,但也不應以其似有還無的崇高使命,而掩蓋了問題核心之所在,尤其是涉及公共資源運用方面,絕對需要審慎而公平地應對。
審計署在評估到自資院校即將收生不足的情況下,敦促政府要正視和檢討公共資源在推動自資專上教育界別及公帑資助界別發展的成效,而教資會在邀請該會、研資會及小組等非本地成員的交通及住宿安排上,亦受到審計署批評,這些建議及批評都不是無的放矢。
在知識型經濟發展的世代,培育人才固然重要,但仍需審視供求,而不可藥石亂投,誤以為用錢就可培育和造就真正的人才。10多年前,政府為要配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大力扶助各大專院校,即使自資院校,也有各式各樣的資助,包括以象徵式價錢批出用地或租出校舍等,卻不審視人口變化的需要:過去10年,自資大專課程數目增加了130%,但明年起,中學畢業生人數將會持續下跌,而至2022/23為低谷,這正是近年中小學收生不足的情況,上延至高等教育的趨勢,無論開辦自資或資助課程的專上院校,都會備受衝擊。
從廣義看,擁有大學學位較多的地方在知識型經濟中,未必就會領先,甚或成功,反而一個地方重視知識、技能,重視學習,才更重要。即是職場可予相關能力的人,人盡其才,才更重要。
港英政府年代,大學所謂的精英僅為中學畢業生的2.8%,同樣是「大學生」,他們今時普遍的質素,有目共睹,故估計有個別院校會因收生不足而關閉,不足為奇。政府有義務提供教育服務,但也要檢視課程內容是否符合社會需求。
社會上有不少人,甚至業界,都迷戀於一所實體的高等教育學府,其實,網上教育的虛擬「學府」就更宏闊,兼可減低成本。
知識型經濟的成功,重點在於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讓有志進修的人終身學習,甚至忽發「學」心的人,有進修和學習的機會。
政府提供教育機會要像港鐵夜班列車,平日晚上不會太多,節慶凌晨或通宵卻有特別班次,同樣要視乎實際需要。無視市場需求或社會脈搏,盲目開辦課程或院校,因收生不足而關閉,都是咎由自取。此外,教資會若要提高非本地成員來港的效益,不妨多辦一、兩場公眾講座或研討會,多與公眾交流,便可既提高他們來港的效益,又可進一步推動本地重視知識和學習的風氣。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