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2016
科技進步 人情疏遠
先進通訊科技對溝通所造成的障礙是對現代人生活的一大諷刺,賽馬會兩年前的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會用即時通訊軟件溝通。社會已不斷響起警號,忠告大家與家人、親友溝通,對話、見面、共處仍是最好的方法。
科技發達,但卻阻止不了人與人之間產生更大的隔閡。
賽馬會兩年前委託港大訪問了1,500人,逾半人(54%,約800人)表示常用即時通訊(WhatsApp、Wechat、Twitter或SMS等)的方式與家人溝通,也會透過社交網頁(如fb)及電郵,而年輕人用這些溝通方式的比例又遠較年長人士為高,其後果是:兩代關係可能會因溝通方式或通訊習慣的不同而日漸疏離。
要留意的是,這已是兩年前所做的研究,在沒有其他變數的影響下,大家可以想像,時至今日,隨着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香港家庭的溝通情況有多不理想。
這項調查的發現與較早前,鄰舍輔導會訪問800多人的結果不謀而合,都指現代科技已成為家人或朋友間溝通的障礙。
即時通訊方式對溝通或人際關係,原本用意都有其好處,例如多年沒見面或聯絡的親友、點頭之交等,都可透過社媒知悉對方近況或加深認識;即時通訊在改善日常生活方面,如購物等,也可促進溝通,帶來更多方便,但若被濫用,令親如父母、子女、夫婦等家人,即使近在咫尺,「同枱食飯」,都會各自WhatsApp,又或與枕邊人同床異「app」。
一家人假日到茶樓飲茶,原本是共敘天倫的大好時機,但若家人同坐一枱,竟會用上「app」來通知家人自己吃甚麼點心這麼荒謬時,就更不必說與家人會有其他甚麼溝通了。
冷漠是溝通的障礙,也是部分家庭壓力的源頭,而即時通訊正正是透過冰冷的手機、程式來傳遞的。程式中雖然有不少如「笑到標眼淚」表情這類表達感情的圖像,但相信仍不足以完全表達你、我、他的情緒和感情,甚至會引來不必要的誤會。
以智能手機、即時通訊程式溝通既然無可避免,若大家用得聰明一點,例如用符號、圖像以外,可否再附以文字表達,加以說明?另有人又建議,生活中與人相處,可化表情符號為行動,例如「雙手合十」、「拍手」變成說句「多謝」或「好嘢」,甚至傳上一小段錄音說話也可以。
人與人之間,要面對面的交流,才可透過表情、身體語言等有更深入的溝通,只有以對話、見面等這類溝通方式,才會有人類獨有的人性化接觸,透過「互動」「相處」這些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大家才會感受、適應到人類社會獨有的溝通和共處,從而締建一個個融洽的家庭。
若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一家人,竟只會互「app」而死不相問,這還算是個家?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