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2016
聚焦發展 把握機遇
看施政報告,很多人都只會從報告中,挑剔香港的「今天」,但若大家能放下偏見,多看看報告中關於香港就着「明天」的部署,相信會有更多的啟發。
施政報告提出的兩條發展方向,計劃得宜,將會為本港經濟打開新出路。
筆者看的「明天」並不遙遠而虛幻,若港人可務實地看看報告中,兩條朝向「明天」發展的路綫:創科產業和「一帶一路」,香港不難有更美好的明天。
創科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產業,施政報告提到多項有關創科、初創企業支援等措施,包括合共約50億元的各項基金、創科基建等,這是令人期待、值得支持的,不過,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創科人不要以為凡「創」、凡「新」就做得對,也在現實中可行,反而不能夠放任天馬行空,而不追求與現實經濟的配合。
大家熟悉的民用無人機,在外國它被用以速遞送貨,在內地則多用於農業上,但在農地少的香港就多用於航拍,速遞?本地似乎還是傾向聘用「『老』人機」—由長者送貨。
在一些創科成果的實際使用領域上,本地創科發明家如可以從服務對象的具體需要出發,立足香港,並以香港為本位,提供創科產品或服務,才可為本地產業增值,進而為港經濟增值。
同樣是創科產品,從筆者較務實而功利的眼光看來,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香港,可以提供個人健康資訊的智能手帶會比無人機更加實用。
偉大的發明雖然未必由商業催生,但社會仍要支持創新。不過,商業社會的現實是:只會容許那些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發明家生存,若創科成果不足以讓他們繼續生存,損失的不單是發明家,還有創科界,甚至整個社會。
施政報告中40多次提及「一帶一路」,那是因為這個跨國的經濟合作概念不單是中國,也是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當中國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香港在很多領域上可以配合、共贏,例如金融財務方面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專業技術層面上眾多的合作項目,以至本地發展停滯不前的物流業等,從中都可以有新的發展、新的貢獻,得以換上新的面貌。
港人今時要思考的是香港如何做好自己角色。因為「一帶一路」的商機與合作,都需要融合,無論是與內地或外國,香港在參與過程中,都必須講求融合,若本土意識過強而造成排外,港人就會錯失了自己的位置。「一帶一路」的商機絕對可以在香港出現,但工作、職位會否予港人?以港人的態度,不說自明。
除了港人的中介角色大不如前之外,港人的競爭力,如對伊斯蘭金融的專業認識與技能,也是一大考慮。
但更大的問題還是港人的眼界與危機感,網上有人以「一戴一露」這有味演繹,戲謔香港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卻正好「露」出了部分港人眼光的偏狹及只懂嘲諷、不知實事求是的低水平。
大家固然要重視施政報告中對「今天」問題的應對方案,但放眼「明天」,港人仍要在「今天」早作準備,刻不容緩。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