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15
開放態度看融合發展
上周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特首回應議員提問時指,土地及勞工短缺是制約香港社會發展的兩大因素。若港人能在發展和融合兩方面都持開放態度,達至共識,以上兩大難題就可望解決。
填海造地雖然並非長久良策,但可紓緩本港現時土地資源短缺的問題。
有議員說新加坡發展得比香港好,是因她能夠妥善解決土地和勞工問題。大家不妨先看看新加坡在這兩方面做了甚麼,是否真的做得比香港好,至於是否因此而發展得較佳,則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有別於香港有逾百年的填海造地的歷史,新加坡只有約50年大規模填海的經驗,但今時新加坡710平方公里土地中,卻有140平方公里是從填海得來的,約是原有土地面積的四分一;反觀香港,迄今填海土地有68平方公里,約佔全港面積6.5%,但卻是已建設土地的四分之一,比較之下,港這方面是否做得不足,見仁見智,但新加坡填海造地的效率比近年的香港高卻是事實。
根據智經研究中心資料,香港在2004年《海港條例》判決前,填海造地的規模,平均每五年有5至7平方公里,但2005年至2009年則僅共有0.84平方公里,只是之前的12%至17%!更莫說2010的0.01平方公里。
雖然新加坡造地比港積極,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仍坦言「土地有限」,新加坡人同樣有住屋問題,供樓負擔及公營房屋(組屋)愈建愈小,都困擾著當地人。
當新加坡填海同樣遇到環保、成本等問題而仍可成功造地,香港就要反思:在某程度上,社會要解決了當前問題,過得了今天,才可有明天,才可再談環保。若當日香港放棄發展,港人可能連今天的生活也難有,無以立足,所謂「反思環保價值」,亦無從說起—還是那個問題:要發展抑或要保育,魚與熊掌,既不可兼得,就要取捨,或作出平衡、折衷。香港要向前,堅執不要發展,對社會無益。
至於勞工(即人力資源)問題,借鑑新加坡一直推行的人口政策,以移民彌補當地人口自然增長不足的情況。李光耀曾這樣說,「處處看到樣貌、口音、行為舉止與我們不太一樣的人,自然會讓人不自在,但我們願意生育嗎?我們要認清引進新移民是個必須接受的現實,還是任由新加坡持續老化、失去活力?」這番話對香港,同樣是當頭棒。
人口以至人力資源都需要新移民帶來活力,香港比新加坡或可較少種族的考慮。近兩年,香港每年都有約四萬名移民的淨增長,透過策略性廣納人才計劃,並以教育及培訓計劃,提升本地人力資源的質素,香港才有更美好的前景。
若美國像香港部分人般,死抱排外的本土主義(其實是「保護自己利益」主義),便會錯失不少像奧巴馬、沃爾克、格林斯潘、甚至史提芬‧史匹堡等各界的精英,因他們的先祖當年都是美國新移民。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