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9/2012
莫名其妙的「抱怨」
中國的乳製品似乎天生就是個「裏外不是人」的東西,人們對其的抱怨無日無之。除了國內的消費者抱怨產品的質量不穩定、市場不時出現劣質有害產品的同時,就連乳品生產商對於質檢部門過於「頻繁」的質量檢查也甚感不滿,頗有微言。
據媒體報導,上海乳品製造商「光明乳業」的代表在最近召開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年會上表示,質檢當局去年總共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一折算共抽查了几十萬個指標;而今年上半年亦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對於過度頻繁的產品抽檢,該代表聲稱「現在國家對乳制品的抽查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麼抽查是會抽死人的」。對於該名代表的質疑,上海質量監察部門舉行新聞發布會高調回應:「不知道這樣的抱怨是出於甚麼想法?這麼多抽查,是對民眾負責。企業應有這樣的認識。三聚氰胺事件出來後,採取這麼嚴厲的措施,實不為過」。
筆者不知道抽查乳品是否會對製造商的生產程序造成諸多不便,不過這卻是對塑造全國食品安全體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過去三聚氰胺事件涉及的企業中,不乏所謂的「免檢產品」。由於國內大型生產商本身質量管理體系往往較小型廠家嚴謹,故此潛在的風險較低是合理的推論。但是這也不能成為大型生產商的不受監管的擋箭牌,又或者是拒絕質檢當局抽查的理據。「光明乳業」在歷次抽驗都通過測試,每抽一次、公佈一次結果其實就是為公司產品的質量作一次宣傳。假以時日,如果「光明乳業」的產品已經連續「十年、二十年」通過品質測試,對企業產品質量的信心必定會逐步建立。故此對於質檢當局抽查的抱怨,可謂是莫名其妙。
除非國內的乳品業「龍頭」有恃無恐,認定「目前乳品行業處於國家保護,中國人只消費進口的乳製品又不可能,故此無論業界如何粗製濫造,生意還是長做常有」,否則從牛隻蓄養、原奶生產、加工過程、品質管理到分銷渠道「一條龍」的改革是必須的。企業不但要安於被質監部門抽檢產品,更要徹底更改生產流程,加強高風險工序的質量監控。事實上部份「龍頭」企業已經開始從奶源改革,把供應商從從奶農轉向大型的牧場,下一步更會進一步增加自建牧場的供貨比例。或許只用從上游開始監管品質,不假手於人才能真正地保證產品的質量。
只要進行建設性的改革和保持謙卑的態度,不論商品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會給予正面的回應。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曾經是「蒙牛乳業」的主要股東之一,「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後,該公司一度大幅拋售「蒙牛乳業」的股份。但是最新香港聯交所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最近重新增持「蒙牛乳業」,持股量增至8.06%,便是最好的例證。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