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13
誰偷走了純真?
唸中二的時候,第一次看尼采這位德國哲學家的書《上帝之死》。我唸的是基督教學校,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非常感興趣,於是便開始接觸這位哲學家。
記得曾有位同學問我,為何會選擇尼采的書,是因為認為世人的道德標準需要不斷修正嗎?當時我不懂回答,因為我絕不是大智大慧,只是中學階段,有的是青春和時間,甚麼書也看,接觸尼采只因為被其書名所吸引而已。
最近逛書店時,給我再遇上《超譯尼采》。40年後再看他的書,感覺完全不同,悔恨年輕時何不深入鑽研尼采的學問,或許,我的前半生會過得更不受世俗所束縛。這個假期,除了尼采的書,還看了一本小說《阿尼瑪》,書中講述高中時候,在車站偶遇鄰校女生的愛情故事。相信這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每隔幾天,在車站路見心儀的女生,但卻只可遠望,從不敢走前一步結識她;就此,一生不再相遇。
年輕時,總有很多機會,亦有不少永遠不知結果的幻想和夢想。簡單的經歷,令思想純真;時至今天,面對心儀的女孩,你又怎會不敢開口結識她?
轉載自晴報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