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2019
醫生的倦怠誰來治?
世界衞生組織於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將倦怠 (burnout) 列為職業現象。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立法會和網誌回應,引起本港傳媒對港人「過勞」的關注。香港出名工時長,全職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為44小時,較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40小時要長。當中公營醫院前線醫生每周工時平均更高達65小時。公營醫院醫生承受著龐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流失率創新高,情況令人擔憂。
世界衞生組織將倦怠定義為一種因長期工作壓力但未能妥善管理的現象,特徵包括感到疲倦、心理上對工作保持距離或對自己的工作感消極和憤怒,以及工作能力下降。其實工作倦怠的研究工作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初期用於形容人類服務行業中因長時間投入情感而產生之疲倦感,後來漸漸被應用於一般的工作環境。而倦怠的現象在長工時及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甚為普遍,當中醫生倦怠的風險幾乎是其他專業的兩倍。
其實醫生倦怠的情况已敲響公共衛生警號。《2019年全美醫生倦怠、抑鬱和自殺報告》調查了1.5萬餘名醫生,發現44%醫生表示感到工作倦怠。報告進一步分析醫生倦怠情況,更發現隨著醫生工作量不斷增加,醫生倦怠的比例也在不斷增長。再觀香港,一份2012年針對醫生倦怠的研究發現,受訪的200多名本港醫生中,31%醫生表示處於倦怠。本月更有研究指約60%公營醫院醫生萌生去意,而工作量多是他們考慮離職的主因。誠然本港公營醫院醫生的增長未能追上服務需求的上升,令醫生工作量節節上升。公營醫院的病人數目由2008到2017年間的增長高達43%,惟公營醫院的醫生人數卻只上升了24%,幾乎是病人人數增長的一半。令人擔憂的是,以目前醫護使用率及人口預測,人口老化問題將令公營醫療體系承受更大負荷。若本港不正視醫生人手問題並加以解決,本港醫生工作量和倦怠的情況將繼續惡化。
醫生和病人的命運,從來都是互相緊扣。醫生倦怠增加醫療事故的風險,受損的不只是病人,還有醫生的工作熱忱和醫患對於整個醫療體系的信心。要改善醫生工作量和倦怠的問題,本港定必正視及改善醫生人手問題,循多方面增加及挽留人手。透過改善人手情況,優化醫生的工作環境,能讓本港醫生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同時為市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