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2015
兒童教育講師李慧蘭:教養宜慢不宜快
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兒童情緒教練學」的李慧蘭,從事青少年和家長教育超過20年。她說近年來接受輔導的大多是大學畢業的中產父母,有心當好爸媽,然而過高的期望形成不少的親子間衝突。她認為教導子女宜慢不宜快,讓孩子都有體驗成長的空間。
教育孩子,要先「蹲」起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獨特的需要。
打從80年代當社工開始便從事青少年和家長教育工作的李慧蘭,近三年半來都在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擔任「兒童情緒教練學」課程講師,學生大都是社工及父母。教導孩子,她喜歡用外國用語「coach」(中文譯為「教練」)來形容管教孩子的方式。當孩子的「教練」而不是家長,這當中就顯示了一個父母的通病,她說:「不少父母都把子女看作自己的財產,沒有從孩子角度出發,想他們依自己的目標去成長。教練的意義就是發掘及鍛練孩子成為獨立、自信、有責任感的個體。」
最近她在上海處理一個家庭個案:兒子20多歲,不想讀大學,父母甚為緊張。了解後發現父母一直十分著緊學業,要求高,從小希望兒子依循父母的方式學習和成長,導致兒子出現輕度抑鬱的迹象,她說:「追看成長過程,兒子性格喜樂隨意,九型人格屬七號,而父母卻屬於處理規律型的一號,做事理性有計劃,兒子跟不上,情緒出現問題,不想升讀大學。」
現代孩子不易就範
去酒店用餐時坐內廳,孩子愛問為甚麼不坐露天雅座,家長要開放自己面對孩子好奇的提問。
在香港,她曾經於課堂間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很難就範,講極唔聽。」例如酒店餐廳有露天雅座,父母說要坐內廳,孩子卻往往會問為甚麼不能坐露天雅座?「香港的家長都要求快,沒有時間和耐性去開放自己面對孩子好奇的提問。」
於是,她說「教仔要慢」,讓孩子有時間從生活細節中經驗得失。孩子上學換衣服太慢,父母往往不斷喝令催促,只希望能夠依時上學;回校後發現忘記拿默書簿,父母便急急回家替其帶到學校去,「父母要清楚知道守時及帶備功課簿是孩子的責任,不該替其着急,由他們經歷遲到或欠交,回家後再進行『賽後檢討』。」
父母先要建立耐性
李慧蘭(左)希望父母都能抽離一點,發掘和接受子女的不同個性。
現代父母都想子女快人一步,沒有耐性發掘孩子的問題、對症下藥。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家長很快便下斷語「他太鬆散了」,或替自己找藉口:「我已經替他找了補習老師。」她認為說家長其實要教導孩子分配時間,不是說了便算,要具體協助子女訂下時間表,不行便要再作調整,這樣從生活細節去建立良好習慣,對成長才有益。她近來開辦的講座,如《建立孩子好品格》、《有管有教》及《如何處理孩子情緒》,都是如何「慢慢」地從細節中教導子女面對成長中遇到的事。
管理自己的情緒
講學多年,李慧蘭(左二)成立了「家長同學會」舉辦聯誼活動。
多年來從事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單身沒有子女的李慧蘭其實沒有「實戰」經驗,正因如此,她看到當父母的盲點:「父母都被血緣的情所影響。」於是,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不必受挫折,造成太保護子女。她相信家長必須先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平常心接納孩子的差異,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管教才發揮作用。教學之外,她特別成立了「家長同學會」,舉辦聯誼活動,讓父母都能放鬆,當中她亦看到每位學員的個性,對教學也有幫助。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