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2009
2元錢的愛心貼紙
“有愛心”,不見得是個褒義詞。曾經在街上聽到有人對同伴說:“就你有愛心啊,甚麼事情都管,不知道那個是職業乞丐啊?”有愛心,成了“多管閑事”的代名詞。
在內地,獻愛心有時會被人誤解。如果你捐錢給慈善工程,說不定背後有人會冷嘲熱諷:“你愛心氾濫啦,錢多啦。”、“我這個月晚飯還不知怎麼解決呢,捐給他們還不如給我。”
而且獻愛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翼翼,不僅要分辨路邊乞丐的真假、考察慈善機構的運作模式,還要顧及周圍人士的感受。如果公司號召集體捐款獻愛心,別人捐100元,你不好捐50元;老板捐500元,你不好捐800元。
但近年來,內地出現一批新興的由民間運營的慈善項目,很多年輕人自發加入其中,倡導良好風氣,如“多背一公斤”(1kg.org)。“多背一公斤”提倡一種新的旅行方式:旅行者出行時多背一公斤物資,舊書本、文具等,並在旅途中探訪鄉村學校,傳遞愛心和知識,同時為自己的旅程增添意義。特別是5.12汶川大地震之後,更是湧現出很多慈善機構,NGO組織,自發形成的志願者團隊,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汶川盡一份力。
對於慈善,明星們也身體力行,王菲李亞鵬“嫣然天使基金”、李連傑“壹基金”等都開展的如火如荼,利用明星強大的號召力,發動大家參與其中,同時也贏得社會關注度。每年一度的“時尚芭莎慈善夜”更是明星薈萃,他們的口號就是“讓慈善成為時尚”,通過明星與慈善的高調結合,引領新潮流。
香港可謂舉世公認的“慈善之都”,公益事業運轉十分發達。在香港,如果想“獻愛心”,非常容易。每逢周六,慈善團體便會到街上“賣旗”。所謂賣旗,就是募款活動,每當有人捐款,義工便會在你身上貼一個“旗”,即帶有該機構徽章的貼紙。
而賣旗得來的善款,是慈善機構收入的主要來源。義工從小學生到白發蒼蒼的老者都有,全部自發組成。
他們站在鬧市區或地鐵口,拎一個尼龍綢袋子,上邊黑色塑料把手,並有一個硬幣投擲口。路人看到賣旗的義工,十有八九都會拿出2元硬幣,投入袋中。
這種舉手之勞的愛心在香港很流行,簡單的行為,卻溫暖人心。有些學校或慈善團體,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參與,“上陣父子兵”,賣旗活動甚至成為了親子活動。
但也有些人,用2元錢換一張愛心貼紙。每逢街上賣旗,就會去買。投入2元錢,便可以有一枚貼紙貼在身上。一路走來,便如同告訴路人,“看啊,我是多麼有愛心。”回到家裏,更是把不同圖案的“旗”貼在本子上,攢的越多,便顯示自己的愛心愈多,將這愛心當成了炫耀的資本。
前日晚飯,認識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他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退休後成立”中國健康工程基金“,在內地興建百所小型醫院,致力改善內地偏遠地區醫療條件。10多年來,從募集善款,到內蒙古、湖北、四川等地選址、奠基,監督醫院興建......所有事情老先生都親力親為。
雖然愛心無高低分別,但與“用2元錢換一張愛心貼紙”相比,老先生的善行更加溫暖有力。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