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2017
【生與死之間】當你正視死亡,反而活得更積極
古今中外的文學世界,最多人寫的首推愛情,其次是關於死亡。不論是詩歌、傳記、散文、小品,上佳的作品許多都是談及生死,就如著名的法國小說家卡繆(Albert Camus),因其作品《異鄉人》及《瘟疫》取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著作也常講及生死。
卡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卡繆在《之間與之中》(Between and Betwixt)一書講了一個故事,一位婦人無親無故,年紀又老,突然承受了一筆小小的遺產。她思忖良久,決定用這筆錢為自己買一個墓地,又在墓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她逐感到心滿意足,自此不知不覺間竟迷上了這塊墓地。每天黃昏必定時到墓地溜達,她坐在墓前的圍欄前,日影斜斜地照在她身上,以致她的身影恰巧倒在自己的墳墓上。卡繆說,其實世人就好像這個女人,每天都活在生與死亡之間。
「跪在自己的墓頭前,她的身影接連在過去與將來之間。」
當人學會了注視死亡,有時反而變得更加積極。台灣著名作家李堯曾說,惟當人明白了生離死別和世事無常,已經發生了便無法挽回,他才學懂珍惜當下。
其實,人生就如我們到某地旅遊,知道這趟旅遊必有完結的一天,但知道了不但不會令自己掃興,反而叫我們更加珍視和享受每一天的行程,不論是用餐、坐車、瀏覽景點、沿途與友伴的相處,以至盡興返回酒店休息,都可以是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但同時我們又知道不用執著每一樣事物,也毋須有太多的擁有,因為我們只是匆匆的客旅。
卡繆以「之間與之中」為書名講生死,這名字甚好,事實上人就是活在生與死之間和之中。明白了這個道理,人生反為放輕鬆,不用有甚麼罣礙。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