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4
袪濕土茯苓
三年前的舊文稿《夏季養生忌「三冷」!》,曾提及「夏至一陰生」,意謂夏至後體內陰氣漸盛宜養陽護心;此刻又逢夏至 (21-06-2014),但今年養陽之前,我想先行袪濕,皆因自覺近日脾濕欠胃口、下肢浮腫乏力,這跟剛過去的四、五月份雨水多不無關係。
查證香港天文台數據,三年前 (即2011年) 的總降雨量只有1476.7毫米,較正常少38%,乃1963年以來雨量最少的一年;若把焦點集中於四、五月,前者為36毫米,較同期正常數值188.5毫米少81%,後者為186.7毫米,較正常數值329.5毫米少43%,天氣相對乾爽,袪濕要求未算迫切。反觀今年四、五月的降雨量則較嚇人:四月為132.4毫米、五月為687.4毫米,兩個月份合計為819.7毫米,較2011年同期高出2.7倍,差距之大,足證外在環境濕氣極重。
有謂「濕氣為萬惡之邪」,濕邪之氣積聚體內不散,即造成怠倦昏沉、厭食便溏、肌肉酸痛,長久必成禍害。我不是中醫,食療養生,只是摸著石頭過路,古籍經典當然要看,但客觀環境和自身實況亦不容忽視;作為一家之「煮」,唯有耐心把一籃子因素放諸一起,反覆分析、估量、驗證,從而訂下一套相對合適的自家飲食方案,基於自己和家人的年齡體質或許有異,某些情況,也得各施各法。大病,當然要見醫生啦!
是次袪濕食療,我選用了新鮮土茯苓與其他藥材配伍作湯,以達利水化濕,健脾開胃之用。不要查問我材料的用量,因為多年來我也十分隨意,一來只是食療,懶得講究材料用幾錢幾両,其次口味濃淡因人而異,難以一概而論,若然各路閑人為此而極度困擾的話,抱歉。
材料與製法:
1. 主要材料為新鮮土茯苓 - 味甘、淡,性平,歸肝、胃、腎、脾經,功能利濕解毒。一般傳統街市內的生草藥檔有售,煲起湯來,較乾貨鮮味,若找不著,到藥材舖購買乾貨代替亦可。我選的乃國內品種,呈土黃色,白色的來自越南。
街市內的生草藥檔
不同來源地的土茯苓色澤各異
忘記了重量,約$18,兩人飲用
2. 配伍材料包括赤小豆、扁豆、茨實、淮山、陳皮、蜜棗、瘦肉。赤小豆、扁豆同具利水去濕之效;茨實、淮山健脾;陳皮化濁氣。
3. 製法簡單,所有材料洗淨,瘦肉切件氽水備用;瓦煲注入適量清水,加入陳皮同煲,水滾後放入所有材料以武火同煲至再滾,轉文火煲兩小時,調味即成。喝罷可以原有湯料即日加少量清水翻煲一小時再喝,確保材料沒半點浪費。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