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2010
理財與相機
你記得幾時開始擁有自己第一個銀行戶口、第一部照相機?銀行和經濟學家都鼓勵我們自小就學懂理財,中國人的理財方式千百年來幾乎都獨沽一味,就是儲蓄, 因節儉是美德,銀行自然在這傳統上大打主意,因為儲蓄意味著存款,所以每一個人當然是愈早開始儲蓄愈好。
兒子只有兩三歲的時候,把他逗來的利是錢原封不動的放在家裡某個抽屜,母親早就苦口婆心:替他開一個戶口把這些錢放進銀行吧!但是我希望等他自己將利是拆封,懂得鈔票是什麼,而奠下理財的概念。不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多後發現兒子五位數字的利是錢給家中的印傭偷去了九成有多,最後她因為在超級市場也偷東西而被逮解出境。
兒子七歲,不少同學已擁有手提電話,方便父母聯絡。去年他也回家要求一部,一個特別為他而設的手提電話大可不必,有需要時就讓他用我的後備電話。
但照相機問題則非常有趣;有一天跟長輩吃飯,小孩對話題不感興趣,但是餐廳環境安靜高尚,要讓他靜下來,他拿了我的照相機到酒店和餐廳附近拍照,見他沒有騷擾任何人,就讓他拿去用好了。長輩就說,與其花幾百元不斷的買這些變形金剛玩具,不如省下那些錢買一部相機給他吧!兒子就說:“我要跟你一模一樣的款式,一模一樣的功能!”照相機是工具,但其實也是大人的玩具,一種玩意。
小孩子要到了幾多歲才適合擁有相機?就像問:“幾歲要開始學懂理財呢?”不少人已提出現代的教育追不上人的需要,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婚姻、理財、育兒,無法掌握就導致悲劇發生。
學校裡學的是知識和技術,但生活其實更需要智慧的承傳,像媽媽叫我把錢存進銀行,不要誘惑傭人。一方面我們要讓小孩子或新一代有空間自己摸索,培育自我學習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信息的排山倒海,意味著智慧的承傳比知識更加寶貴。
我們的心得、生活實踐的經驗、簽信用卡所得的教訓、年少的各種無知….雖然你說給下一代聽,他們未必入耳,但這些是人類進化的成果,為什麼不有系統地教授?例如作為父母,應備有哪些條件,進入婚姻之前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很實際的提升生活的“本能”,理財的智慧不是理財的信息,不是要在那裡開一個戶口,跟誰買上,跟誰買空….歸元溯本就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承傳。
答案像所有事情一樣,都沒有一個特定或法定的界線,而是看他本人的興趣及是否有能力招架和安全地處理這個對象。
很多讀者問我關於育兒的心得,其實育兒也是一個過程,每一天每一年的感受都在變,因為兒子在長大,我也在學習,但有些大原則是很好的,就是觀察他、鼓勵他、引導他、支持他,我想這就是任何親密關係的要訣。
將自己的一套硬加在子女的身上,對誰都沒有好處,例如你要成年後自己工作才得到自己第一部相機,但時代變了,你硬要將這一套放在小朋友身上是行不通的;相反的,很多父母因為自己童年的匱乏,於是過分補償,後果不問而知。
小孩的世界,小孩的觀點,據說還未受“污染”,從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看到跟我們自己認為對的很不一樣,所以讓兒子拿著照相機“亂拍”──在拍上一百張機械人與台橙的照片之後,他自會找出什麼是好看,什麼是美的觀點。所以,照相機?買。
小孩拿著照相機,不是“亂拍”,細心看,他在嘗試不同的燈光與角度,這是解決人生問題的基本──遇上困難懂得從不同角度分析──心理學就說每件事情最少有三個解決方法,但方法不會來找你,你要去找它。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