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2023
香港經濟復甦要自求多福
與消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和形式稱為消費模式。過去幾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無論是全球或香港經濟都受重創。各行各業為了生存,紛紛轉型求出路;大眾消費模式也有所改變。例如市民比以往有更長時間留在家中,減少購買非必要產品,轉而對家居用品及電器要求增長,以及對健康產品有更大需求。
有數據顯示,近五成香港市民在疫情下減少外出用餐次數,改為在家用餐,令食肆堂食時間減少,對飲食業帶來巨大衝擊,同時也掀起外賣熱潮,到如今疫情消失,而但外賣風氣不減,令不少飲食業轉型,把重心放在送餐和外賣服務上。
另外,如今市民已習慣網上購物,網上消費日益普遍,網上購物平台在疫情期間銷量已持續高企,營業額遞增四倍以上,如今進攻網絡市場,已成為最新商機。網上購物的好處,在於可以全天候營業,不受開店關店影響,難怪更多商家開始採用線上線下並行營運的經營模式。
猶記得2003年3月香港爆發「沙士」疫情,旅遊業率先重創,香港經濟疲弱不振,當時港府向中央建議開放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刺激本港經濟和旅遊業盡快復甦。結果2003年7月28日港府開放自由行 擴至49個內地城市推行,很多內地旅客紛紛來港購物消費,刺激香港的旅遊、零售、飲食及服務業等。
自由行推行後, 2003年訪港旅客為1554萬人次,2018年增至6515萬人次;訪港旅客消費額方面,2003年僅335億元,2018年飆升至3281億元。穩定的內地旅客數目和持續增長的消費金額,給香港帶來無限商機,刺激本港經濟增長。
(Shutterstock)
在三年疫情期間,本港零售和旅遊業走入低谷,當疫情過去,內地和香港恢復通關,自由行旅客再次重臨,應有助香港經濟復甦。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入境處最近數據顯示,上月有452萬人次香港居民經陸路管制站前往內地,人次按月增一成,但是同期只有173.9萬人次內地訪客經陸路來港。可見中港兩地的消費模式又有了新的變化。
或說港人通關後,大批湧入內地,是「報復式」的境外消費,沒有旅遊三年,跑到境外「爆玩」、「爆吃」,主要目的是解放心理壓力,作為恢復正常的起手式。而內地旅客則轉為深度遊,也就是更著重體驗式旅遊,以歷史及文化為吸引力,不重視吃喝玩樂和購物。這在長遠來說或會對旅遊業有好處,但短期而言,未能刺激本港經濟。
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在網誌提到,港人在通關後北上消費情況明顯增加,而內地旅客來港的消費模式也有變化。如今很多港人一到周末便「北上」消費,同時內地訪客減少兼且不再「食買玩」,令香港經濟復甦舉步為艱。現時全球經濟放緩和利率上升,仍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構成風險。
畢竟現時香港的經濟離疫情前的水平仍有一段距離,各行業的人手有待補充。香港還需在多方面鞏固實力,特別是消費模式有待改變,製造更多商機,而不能再依賴內地旅客的自由行,並且制定長遠發展藍圖,做足準備防範外部因素衝擊,使經濟繁榮景象得以持續。尤其是內地經濟在第一季之後開始受壓,出口和進口貨值同時下降,港人更要自求多福。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