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15
從書展「打喪屍」看今日香港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又告開始。猶記得去年書展,吸引逾101萬人次進場,為歷年之冠,人均購書額為987港元,比2013年大幅上升25%。估計今年參觀者的消費意欲較去年理想,16%受訪者表示,預算增加在書展消費。最受書迷歡迎的書種依次為小說、文學、旅遊、漫畫及兒童讀物。
今年書展有不少新書,以香港社會議題為題材。有首次參展的出版社,別出心裁,以「打喪屍」為主題,把近年社會時事元素加入新書,吸引讀者。據悉這間出版社的老闆,曾經憑漫畫《九龍城寨》獲日本漫畫獎銅獎,本身是一名「喪屍」迷,認為本港缺乏喪屍題材創作,因此親自操刀,聯同其他畫家朋友,創作一系列結合社會議題及黑色幽默的「喪屍」插畫小說。
其中一本名為《今晚打喪屍》,正是講述各種身穿旗袍、拖著行李袋的「喪屍」侵佔橫行,有賴港人結集各方好友,聯手捍衛保護香港的經歷,藉此隱喻香港現況。
所謂「喪屍」,譯自英文的zombie,也有譯為活屍、行屍、活死人等別稱,而以「喪屍」的譯法最為流行。「喪屍」是傳說中形如死人而能夠活動的怪物。源於非洲西部芳族的巫毒教(West African Vodun )。「巫毒」(Vodun)在芳族的語言指靈魂。
巫毒教有點像薩滿教(Shamanism),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和通靈術,也信仰精靈以及有降神儀式,據說有一位主神,而諸神是主神化身,並且用豬為牲禮。
西非的「喪屍」,去了美國,成為漫畫作品,再改拍成電視劇集《行屍》(The Walking Dead,內地譯作「行屍走肉」,台灣譯作「陰屍路」),在美國大受歡迎,自2010年第一季推出,到2015年第五季,好評如潮,並在120個國家播放。
《行屍》劇情講述一個未知型的病毒,突然瘋狂肆虐全球,並將全球三分之二人類變成嗜血吃肉的「喪屍」,而部分人雖然在災難倖存,但也即將為了生存而自衛,進行掠奪和殺戮,人類社會的秩序在災難之下幾乎蕩然無存。劇集深刻探索人性,蘊含倫理學和哲學議題,充滿創意,張力十足。
「喪屍」大行其道,並非偶然。分析當代文化,「喪屍」已成為21世紀的媒體新寵,走進電影院,打開電視,或翻開小說、漫畫,「喪屍」無處不在。當代對「喪屍」的迷戀,大可形容為「21世紀的集體戀屍癖」。如今連神學都開始研究「喪屍」,從基督信仰或末世的角度分析《行屍》電視劇集,甚至有「喪屍學」(Zombiology)的倡議。
「喪屍」透過噬咬正常人,把屍毒傳給下一個宿主,導致人類面臨滅絕的危險。被噬咬的犧牲者,首先會經歷「死亡」,然後「復活」,再變成「喪屍」。復活後的「喪屍」,會猛烈攻擊正常人,如此病毒不斷蔓延。「喪屍」遂成為人類頭號敵人。其規模已經從小城鎮、小範圍,演變成末日格局。所謂Zombie Apocalypse (喪屍啟示錄)已成為一個新詞,用來描述這場浩劫。
有沒有想到,今日香港的社會日趨撕裂,相互噬咬攻擊,血肉模糊,而在樓價高企,人人營營役役謀生已如「喪屍」一般,似沒可能再過正常生活。港人面對生活壓力和困境,是否只有反抗控訴,抑或有其他方法不被拖進「喪屍」一族?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